奉我们叙事者星火团队的群主之命,本周的作业是每人写一篇“讲述”,讲述自己“与叙事者的遇见故事”。写什么呢?怎么写呢?带着疑惑,我点开了叙事者的公众号,想读一读公众号里推送的同类文章,从中找找灵感。无意中翻到了公众号上2019年推送的袁静老师写的文章《感谢有你,叙事者》,细细读来,不由满心地感动与惭愧。感动于袁静老师的勤奋上进,惭愧于与袁静老师对比之下自己的荒疏懒惰。那就让我穿越记忆长廊,讲讲我与“叙事者”相遇相知的故事吧!
缘起——
我是2018年10月加入叙事者QQ群的,记不清当初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到叙事者,后来申请加入的。最大的可能是在微信某公众号上无意中读到了叙事者的文章,然后搜索到叙事者的QQ群号申请后加入的。记得当时想加入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是好奇,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呢?二是希望,因为内心有那么一束渴望成长的小火苗,所以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团队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勇气。于是,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迈进了叙事者的门槛。
观望——
一加入叙事者QQ群,我便被一个个团队惊呆了!居然有这么多人能坚持每月读一本书,每月写四篇文章,且能持之以恒。这些人哪来的动力?怎么能坚持得下来?我开始随着叙事者的脚步购买共读的书籍,并开始阅读,又断断续续地听了几场讲座,印象中讲述者们没有讲很多高深的理论,大多讲的都是自己一线的教育教学生活,听着他们娓娓道来,内容是那样的鲜活真实,那样的亲切生动,宛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让我觉得教育是如此的温暖而又美好。
那段时间,我也正在慢慢地开始练习写作,但往往是心血来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想加入其中一个团队,给自己一些动力和压力。但是经过询问得知,叙事者团队大多都是由各地区相对集中的学校线下成立的。我如果想加入,最好自己在本地区成立一个团队,然后再集体申请加入。可是在我的周围,这样的同行者实在是太难找了,根本无法成立团队。于是,我就一直厚着脸皮赖在群里默默潜水,偶尔也会发一两篇文章的链接,但是总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
改变——
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就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寒假,叙事者团队开始改变模式,开始成立一个个小团队。尤其让我意外又惊喜地是,兰山团队的范自龙老师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当范老师问我能否坚持每月读一本书,每星期按时完成作业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知道,我不能再给自己懒惰的理由了!我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并在团队的带动中倒逼自己,改变自己。
我们的小团队在范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成立了。从为团队起名字到提出一个个合理的建议,再到人员的不断壮大,一步步走来,我惊喜地发现,我们这个团队是那样的温馨、好学而又能量满满。无论是群友们那一句句的鼓励、温馨的话语,还是群友们那一篇篇清新流畅、饱含真情的美文,都让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们这个团队凝聚的是一群尺码相同的人,我为自己参加这个团队感到幸运,我觉得我找到了同行者,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独学而无友”了。我知道,有一群人,他们和我一样,在用心、用情追寻着理想的教育,抒写着梦想的篇章。
展望——
虽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群里的各位老师,但我能感觉到我们群里真的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的老师已经写了几百篇博文,有的老师每篇文章都很写得很经典,甚至好几位老师都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范老师能一日至少一更,袁老师能一周三更。相比之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的叙事水平真的连入门都还算不上。我写叙事往往重写事,而理说不透,往往流于感性层面而缺乏理性深度。我写读后感侧重写感受,难以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总是泛泛而谈。写到这里,不由想到了上个月的共读书目《中庸》里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既然知道了自己不足,希望我以后能向团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加油!
在这里,我也想许下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自己有一天也能有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前提是我能写出像袁静老师那样水准的文章,然后能做到至少一周三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追随叙事者的脚步,和星火团队的家人们一起携手共进,在叙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