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项目要进行阶段验收,其中一批资产,涉及八个部门二十多人审批,整个验收工作持续了一个月,被驳回了七八次,到现在还差一步。
我内心是崩溃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说,作为老员工效率如此底下,说出去也很丢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系统的问题,标准的问题,也有人的问题。
操作手册也看了,但指导价值不足四分之一。
终极原因还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涉及多品种的资产验收两三年才遇到一次,很多坑忘了不说,新增许多没有踩过的坑,也是始料未及的。
大部分同事都是如此,一年遇不到一次,积累不了太丰富的操作经验,所以每次几乎都会踩上所有的坑。
经验很重要!
最近,有新同事经常来找我请教,他负责的项目该怎么推进。
我指导他,如何掌控好项目,比如,如何组织用户测试、项目例会,如何编制系统上线方案,如何评审……都是基于我自己经验,包括踩过的坑,思考过的提升。
但具体的细节还需要个人把握,比如如何组织开方案评审会,评审中出现问题如何应对?
其实,我刚参加工作那会,特别反感身边的老员工,仗着他们比自己多干了几年,指手画脚,颐指气使。
表面上,我要毕恭毕敬,但心里很不服,觉得工作,就是要靠专业知识,靠头脑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有经验没啥了不起的,说不定还被经验禁锢。
所以,现在我自己成了老员工,就想极力避免给同事留下这样的印象。
但,工作多年,我越来越觉得经验真的是非常重要。
不是说自己站在那山唱那歌,而是越来越能深刻地体会到了经验的价值。
所以,我也会经常请教比自己更有经验的人,开始喜欢看一些同龄或者比自己年长的人写的书。
我经常买书看书,教材性质的理论书几乎没有,社科、人文科、历史经济比较多。
《精要主义》《学习之后》《人人都是项目经理》……
这些书都是他们的人生经验。虽然,他们都想从自己个性的经验中总结提炼,通过逻辑推导出普适的规律,形成所谓的干货,但真正对我们有用的还是他们的人生阅历,那些案例,那些湿货。
虽然,作者未必能够描述全面,缺少细节,毕竟现实很复杂,成功的因素很多。
但,只要我们分析出它的适用背景,并在身边创造出相应的环境,就可以化为己用。
跟人学,效果会更好。
如果有个老师每天在工作中指导我们,或者每天能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做事,成事,亲身感受到细节。那么,我们照着做,大概率也能成。
随着工龄的增长,懒惰的人,积累的只是如何偷懒的经验。
每天都做事的人,积累的是成事的经验,价值自然越来越大。
我一个在国际物流公司做中层的老乡,他在公司待了将近十年了,公司效益一直比较好,他也不懂具体的技术,主要工作也是沟通谈判,处理问题。
我问他,你觉得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他跟我说,你工作十年来,处理的客户争端、参加的商务谈判、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控、内部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这些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他的护城河。
听完之后,我有所顿悟。
前阵子,自己一直在焦虑,总想搞特别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稀缺性在哪里?
现在想来,我经历的项目,管理供应商的经验,参加的谈判和会议,做过的调研分析,处理的故障问题,对当前信息化建设环境的熟悉程度,这些积累,就是我的价值,他们都会在未来的成事中体现。
经验,是我们最大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