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语寞
弗洛姆说:“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动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二十几年,当陷入生活的漩涡无法自救时,我索性放弃了思考。哪怕是前几天,和刚上大学的弟弟坐在夜里烤着柴火,他问我:“姐姐,我常常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时,我也只是看着燃烧的火焰沉默,我无法给出弟弟一个答案。
因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从孩童对这个世界存在的思考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活到老还被这个问题困惑,远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从孩提时代到青年时代,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一变再变,每个时期都会冒出不一样的答案,最后索性就不再去想了。
但今天下午在书中读到这句话时,我又重新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小的时候,我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的求知欲,觉得宇宙无穷大,人生也很漫长,这个世界的一切都穿着美好的外衣。
我一直觉得,物质时空里的世界对每个人而言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不同的。虽然我们都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接触着相同的事物,甚至共同拥有着地球上的资源,但每个活着的人其实也有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
在我们自己的小世界里,万事万物对于我们的意义,都是我们对它们的认知,都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所以我们通常会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但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所以有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也许并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童年时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美好又快乐的事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渴望自己长大后成为科学家,成为作家,成为音乐家等等。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会夸我们:“等乖孩子长大后,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于是我们就开始渴望长大,以为长大了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更大更完整的世界。
而当我们慢慢长大时,才发现,好像我们要怎么活着,怎么去做都已经有了一个参考答案,也才发现人活着真的不是绝对自由的。我们都被困在这个社会无形的条条框框中。
在现代社会,太多的人对成功的定义是:有车有房有存款,有权有势有名誉,所以人生的每个阶段要做什么似乎都是规划好的。“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买车买房,拥有富足的生活。”这成了很多人活着的形式。
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造梦天才,都是梦想家,慢慢长大,融入自己生存的社会时,便慢慢地褪去儿时梦想的光辉,按照社会共有的成功标准去努力。所以,弗洛姆也说过:“也如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这就是长大的困惑。
以为长大了就自由了,其实小时候才是最自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活着活着就变得压抑,就觉得自己不快乐。因为,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声音,指引着我们要这样做,要那样走。我们似乎都走进了一座围城,按照社会的生存规则生活,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想做的许多事情。
一颗火热的心都是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梦想最炽烈的呼唤,但我们又不能完全脱离人群,又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与社会脱离关系。
如同《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的那样:
“在地球上,我们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与我们同在的还有其他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多或少都会与他们发生关联。由于单独的个体会受到多种多样的限制,因此,他们是脆弱的,独自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一个人想要独自存活,并单枪匹马地应对所有的困难,等待他的只有失败与灭亡。如若单独的个体不能存活,人类便无法继续繁衍生息下去。”
所以,即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就像一道无解的难题一样困扰着我们,但我们也能穷极一生最终也能追寻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哪怕那个答案与他人的不同,哪怕被不被别人认可,但,那并不是我们的错,而只是我们的答案与他人不同而已。
并不是说我们活在一个有很多规则的世界里就无法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单独的个体遵循内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这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必要的关联。
因此,我们不能活成一座孤岛。如果以一种孤立的姿态处世,那必将走向灭亡。但我们也不能一生都随波逐流,按照别人的模板来活成另一个陌生的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丢掉了那些生命最初对自己这漫长一生的意义追寻……
2021.03.07于林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