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ICHE读书笔记(1):前言

NICHE读书笔记(1):前言

作者: EmileLam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7:14 被阅读0次

    一、合适与不合适的介入

    对于重性抑郁的患者而言,由于原发的抑郁情绪爆发而产生的悲伤、无助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和空虚感,使他人对患者望而却步,患者自身又会陷入无尽的抱怨、自责之中而虚度光阴。对于助人服务来说,什么才是对抑郁患者合适的介入呢,什么又是不合适的介入呢?

    合适的介入,应该是培养对象独立自主和复元能力,目标是协助患者重塑友谊医院的生活,融入环境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有见及此,根据2004年美国卫生部提出的指引,合适的精神康复应该做到以下十个方面:

    自决/对象为中心/赋权/全人/非线性

    优势视角/朋辈支持/尊重/责任/希望

    不合适的介入,则容易造成患者的退行及依赖,相关专业人士习惯以刻板的诊断、过度的药物及约束来进行对患者的控制,长期的住院治疗,容易使患者退行,连专业人士也会渐渐在住院治疗中迷失了自己的服务方向。不合适的介入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药物依赖化/官僚化/过度院舍化

    服务刻板化/康复慢性化/过度程序化/非人化

    二、服务的挑战

    现实中,面对重度抑郁人士,不合适的服务有时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服务过程充满了挑战。

    首先是高自杀风险。相对其他精神疾病,抑郁症有着较高的自伤自杀风险,患者家属和专业人士往往承受较大压力,于是倾向于用强制住院或强效药物的方式,以降低自杀风险,但代价使连患者的生存意志和生活动力都一并压制了。

    其次是强烈的负面情绪。抑郁患者会公开自己的经历,也带来强烈的抱怨、无助、无力感,交流的过程里,专业人士也会受到强烈负面情绪的感染,容易陷入浓烈的悲怆和无奈之中。

    再次是抗拒改变。抑郁患者在无尽的自责、怨恨之中,一次又一次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专业人士尝试给出建议和鼓励,但患者往往抗拒改变,有时甚至连专业人士也觉得患者已经无药可救,开始对患者产生抵触和反感。

    三、重性抑郁恶性循环的社会构建

    标签与自我标签。抑郁症诊断本身就是一种病理的标签,强化了患者的抑郁状态,使其觉得自己有问题,人生缺乏希望,加深了患者的抑郁情绪,于是使用更重剂量的药物或不适当的心理咨询,反而加重了抑郁状态,强化了抑郁标签。

    疾病导向的介入和服务。疾病、问题、缺陷,成了患者的全景,症状与负面表现成了理解及沟通患者的主流话语,患者往往被要求高度服从专业人士,用症状来评判和分析患者的状态,看不到患者个人内在情感及外部环境的互动,“康复”仅仅被等同于“用药”,即使心理治疗也成了药物的附庸,患者在康复过程是低动机且无力的。

    社会对重性抑郁的建构。在过度医学模式的主导下,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建构,是基于自然科学、生化医学等学术概念,成了构筑精神病社会图景的语言,而患者的能力、优势、经历则被忽视,患者掌握不了话语,在社会中被去权,失去主动,而本应有各方参与的公开对话,则只有权威人士的声音。此状态下,社会加重了对症状、诊断和缺陷的关注,又强化了患者自身的负面标签,形成恶性循环。

    四、从挑战到机遇

    面对种种困难挑战,如何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迈向人性化的复元之路?我们应重新审视康复服务中有无患者的位置,重构一种正常化、融入社区、复元、优势视角和复元的康复服务,分为5阶段:

    第一阶:N——正常化的生活及活动

    第二阶: I——融入社区,积极互动

    第三阶:C——培养积极感受,处理为未解决的情意结

    第四阶:H——构建全人及人本的积极自我形象

    第五阶:E——唤起希望及有意义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ICHE读书笔记(1):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eu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