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所提到的第二个对其启蒙的人物钱宾燕。关于这个人物,自己第一次知道,也是在检索讨论那10年的相关著作时发现的,当时记得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第二种忠诚》,那么这本书我估计在海外以及港澳台地区可能会见到,至于什么原因,你清楚的,后来我在网上又检索了一下这个人的资料,就发现在这个海外有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良知奖,但是这个奖所评选的那些人,还是跟咱们这个现实环境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就不再多说。
那么这个人对作者的启蒙具体又体现在哪呢?第一,实际上在这个作者还没有遇见这个人物的时候,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就是新闻自由界的先驱,后来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他们在一起共事,因此就展开了作者跟对方此后一系列亦师亦友的情谊。
第二,当作者在了解这个马尔库塞的这个社会批判理论的时候,那么这个钱先生就推荐他去读马尔科维奇的著作,那么,为什么推荐他去读这个人的著作呢?那是因为这个人的著作把那个理论的异化思想,作为他这个社会批判的一个理论核心。
第三,他特别关注的一个思想学派是南斯拉夫实践派,为什么关注这个思想学派呢?那是因为这个思想学派讨论的就是当时那个现实情况之下那个理论的异化的情况,那具体这个异化指的是什么?我在这个地方不能明说,只能说可能你去读那个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他的《动物庄园》,你就会明白了。
第四,要想理解这个人的思想脉络,那么你得去读这个人编著的《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那么在这里可以简单的提出这一部论文集当中的核心之概念,那就是人和人道主义。但是具体怎么展开的,他又跟哪些现实情况紧密关联在一块,这个你得去读这一套著作。那么对于作者而言,这部著作对他的思想启迪很大。

第五,怎样才能获得重新言说的权利?在钱先生看来就是让语言重新面对苦难,重新面对中国人的真实生存。也就是这一点,也是特别促发作者思考的一个点,就是你敢于面对那些什么什么东西,你能够直言不讳的揭露真相,言说真相,而且以义无反顾大无畏的精神去对抗。
第六,就是钱先生引介的伯恩斯坦的思想,那么关于这个思想里面,他其实重点是批判的那个理论的一些问题,这个理论的一些重点就是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所有人都能够自由的发展与成长,能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注重民主,公平,开放式的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不同的思想流派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等等。
第七,在作者看来,我们想要去理解这个钱先生的思想脉络,还需要去了解拉吉舍夫、赫尔岑、别林斯基,别尔嘉耶夫这批思想家,还有就是哈维尔选集,那么关于这些思想我在这里不能多说,我能简单提一点的,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对自己个体的行为,要经常的进行道德内省。
第八,在作者看来,钱先生身上有一种人格特质就是悲悯,这种悲悯是对他人的这种苦难感同身受,其次,就是他敬畏生命,敬畏人的思想尊严,他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权利,快乐幸福,而且批判那些以神圣的名义为幌子,去把一些活生生的生命给x。
对于他而言,对于那些什么思想理论而言,一个个体真实鲜活的生命才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他试图以他的形式去唤醒一个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个?跟他那个现实环境很有关系,这里不能多说。

第九,他的那种社会现实关怀和社会现实责任,实际上跟那个推崇的别林斯基的思想很相似,所以得去读读别林斯基的著作以及他们那个国家优秀的作家,像托尔斯泰等等他们的著作。再有就是他坚持的这种个体的权利,自由平等以及人性的尊严等等,这些方面的思想跟赫尔岑的思想很有关系,所以说想进一步去了解得去读赫尔岑的思想著作。
他对人的爱是一种细小中的博大,所谓细小中的博大,就是某个读者给他写信,自己受到什么屈辱但却无法抗争时,他就会为对方挺身而出,去对抗那些什么东西,如果现在打一个比方的话,有点类似于原来崔永元先生做的那些工作。
本书作者提到的第3个对其具有启蒙意味的人物就是唐克。这个人对他的这个启蒙具体体现在哪呢?第一,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这个唐先生会在这个作者面前就听和唱那些英美的乐队,比方说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也是因为他的这个普及,才让这个作者知道了这些乐队以及这些方面的乐理知识。
第二,就是经常会在作者面前谈论在艺术方面那些著名的艺术大师汇集的地方以及那些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莫吉尔扬尼、毕加索、马蒂斯,洛东达”、“丁香园”、“洗衣坊”、“蒙马特”等等,这些对于作者而言,都是当前这个时代环境之下所据蔽的世界,但恰恰是因为这个唐先生而为他打开了音乐艺术这一块儿的大千世界。
第三, 他有很多迥异的思想理论,是跟那个时代氛围是非常不一样的,然后这个会激发作者读书的冲动。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可以说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面,作者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三个亦师亦友的人,是他们让作者能够去超越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探索诸多被据蔽的知识领域,艺术领域,也可以去真切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人道关怀等等,换而言之,他们真正的在那个时代活出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样子。
话又说回来,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跟他们那个时代背景不大一样了,他们在那个时代所追求的一些理念,似乎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能够去落实了,但是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在读这本书当中,会被这里面的某些话语深深的打动,好像是借由此书发泄了自己内心当中那些被久久潜藏和压抑的心声呢?
对于我而言,我相信的是没有哪种理论是全知全能的,没有那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那既然如此,对于当下的现状而言,它就是还处在一个不断的向上提升的过程当中,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注定就是不会绝对完美,不会绝对完善,那么他就值得去批判和反思,但很显然这种公共的空间好像已被规训,而且人们也似乎都活在了自己的这个娱乐化的生活当中,不大关心这些东西,又或者说即便关心这些东西,也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即便我们这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活着,也是能够好好活着的,因此不去讨论批判反思,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合乎理性的选择。
最后,借用这本书当中的两段话,汉娜 · 阿伦特说:“即使时代黑暗,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照明,这种照明未必来自理论和观念,而多是源于明灭不定,常常很微弱的光。
这光照来自那些男男女女,来自他们的生活和著作。无论境遇如何,这光始终亮着,光芒散布,照彻世界,照彻他们的生命”。
施韦泽说:“我们每个人都应深深感谢那些点燃火焰的人。如果我们遇到受其所赐的人,就应当向他们叙述,我们如何受其所赐”。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