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各地方言很能反应当地的一些事物。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包子不叫包子,叫菜饼子。这个菜饼子叫得特别形象,形象到只要听到就能在心里出现一个大概的形状。
先来说说菜饼子的制作过程。
其实,菜饼子的制作方法和包子一样。首先是选材,通俗地说就说用什么馅。在我家乡用的最多的是酸菜馅,酸菜是家里自己腌制的。在东北,酸菜可以说是必备的食物。秋天把大白菜用水焯一下,发到大缸里自然发酵,这样的酸菜能吃整个冬天。可是,我最喜欢吃的却是芸豆馅。
先把五花肉切丁再剁。这里必须用五花肉,因为纯瘦肉吃起来不香。用五花肉的好处是肥肉在加热的情况下化成油,留下瘦肉一咬特别劲道。这样,菜饼子里的油水也足了,肉也有了,吃起来特别香。再把芸豆剁成碎末和肉馅一起和好就可以包了。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不管是肉馅还是芸豆都不能用搅碎机,因为如果芸豆太碎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味道。剩下就是和面包了,这没什么可说的。
主要还是说说为什么那么形象。从形状上来说,包子都是圆的。而我们叫的菜饼子却恰恰像饼子,只不过里面加了馅而已。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语言上,怎么看怎么觉得形象。虽然叫包子也可以,可如果真的叫包子好像缺了那么点味道,也不足以表达出那种好吃劲。所以说,一个地区的语言是特别有魅力的。
其实,在我这个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方言。比如“抓虎”,再比如“来腮”。可能很多人不懂,但用在当地却特别能表达一种意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