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子没写随笔了,几次想动笔,都不知道要写什么。
这时候愈发体会到“熟能生巧”的深义,反复演练的技能才会日益娴熟。
写随笔、写杂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也算一种技能吧,生疏了就是生疏了,想捡也捡不起来。那就随意点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好像突然间顿悟了,既然名为随笔,总要体现出这“随”字的本意吧。哈哈,自我调侃一下。
与“熟能生巧”一脉相承的,还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古语。古人向来比今人更严谨,甚至称得上严苛,为后世树立了那么多典范,头悬梁锥刺骨令人刻骨铭心,卧心尝胆、凿壁借光、废寝忘食、置之死地而后生……“勤”字当头的故事一箩筐也装不下。
有人把这些当作甘之如饴的历练,也有人将之视为自残自虐的暴行,有人欣赏赞美,也有人嗤之以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肯定也就褒贬不一了。我是非常欣赏古人的勇气与毅力的,但套用到现在不一代适合,毕竟有勤之余,更应有思,不讲方法而一味死活死练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说到勤的话题,我有点儿搂不住了,思绪完全被它牵制,越飘越远。
我甚至联想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俗语,赞扬勤学苦练的最高境界应该非它莫属了吧。所谓量变达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又怎会达到质的飞跃呢。
行话怎么说来着,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对手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虽然这句很有夸大的嫌疑,但细细思来却真是那么个理儿。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长久坚持做这件事。就像大家赞扬雷锋同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我的思绪已经跳不出“勤”这个字了,想起读大学时遇到的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我最喜欢的不是那些做学问的老学究,反而是最年轻的那位男教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是“一个人三天不读书,看起来就一脸俗相”。
这话对当时的我很有震慑作用。相貌平平又不聪明的我不敢不读书,外在条件已经那么差了,如果再一脸俗相,连内在美都毁了,那可真就没有活路了。于是,我发奋图强,三四天就啃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大学期间也读了不少文学作品。
现在回想那段天天啃小说的经历,也是非常美好的事。只是当时不爱思考,书读完就交差了,即使是很喜欢的小说也忘得差不多了。
今天的思绪确实有点儿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真得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了,用“不知所云”来形容倒是比较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