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思政课
前言
其实我并不喜欢思政课, 大一的时候很讨厌, 翘课, 挂了. 大三的时候重修, 观念稍微有些转变, 也不能说自己之前是因为叛逆, 现在变成了顺从, 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思维看待这个世界.
谈自己理想中的思政课, 其实因为自己并没有上过几节课, 提出来的观点会有一些偏颇.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 思想控制
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洗礼, 宣扬政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大学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质控, 为了方便国家的管制, 也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降低犯罪率.
二, 思维交流
上了两次课之后我才发现其实老师上课会抛出一些思维实验, 然后大家会进行思维的碰撞, 有些同学有些貌似无厘头的解读, 例如囚徒困境引入第三变量 警察 这个维度, 我就觉得很新奇, 觉得有意思. 这其实才是思维交流的意义.
最无聊的还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对于对错的认识(其实也就是意识形态), 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而不是盲目的批评, 愤青, 或者歌颂.或者说思考的重心放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来.
三, 哲学 辨证
其实我在实习的时候, 导师告诉我让我去看一下哲学的东西, 这对作科学研究很有帮助. 确实是这样, 只不过我这方面涉猎较少, 仅仅学过辨证思考, 对与哲学的流派知之甚少, 不便多说.
拓宽学生的视野还是蛮有意义的. 其实我一直都对教材存有一些偏见, 很鸡肋, 很枯燥无味, 读起来似一个个政治标语. 但是, 我们一直在谈论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我们正真了解过么? 没有领悟到精髓, 没有阅读经典, 没有进行研究性探索. 不可妄谈.
这些理念对我们做事的启发 还得需要老师们的引导.
软件工程的老师告诉我毛泽东思想跟软件开发方法中的敏捷开发思维很像, 听罢感觉很惊奇, 然至今未曾读过, 很遗憾.
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 研讨性学习
研讨性学习, 就针对一个社会现象或一个哲学问题, 大家搜索相关的信息, 然后在课堂上讨论.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
- 课堂规模, 课堂超过20个人, 其实很难做到互动, 大部分人的参与度其实都不高.
- 参与者的水平, 同龄人在一起沟通, 就会陷入一个频道中, 思维方式相对一样. 现在我重新上思修的时候, 以大三学长的身份与大一的同学交流的时候, 就会觉得很有趣.
- 老师的引导, 其实赵荣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 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同学提出来的这句话千篇一律, 没有什么营养, 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 就会觉得, 还不错. 对于学生来讲, 鼓励发言, 会加强自身的信心.
这一块, 就流程和引导性上, 老师做的真心不错. 很难提出意见, 若思维更有深度会更好.
然后就就是学习的场地, 其实思修这门课与社会密不可分, 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要从课堂之外获取营养.
二, 案例分析部分
- 时效性
将最新的科技, 政治, 经济领域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 引发同学们的深思.
老师其实在课程中的PPT或者播放的视频, 以德国制造为例, 其实其中的设备为半自动化机械, 是几十年前的东西, 现在中国也处在这个时期, 只不过大型农机较少, 这个与制造能力无关(其实中国国内的很多工厂现在都还处在半自动化时期, 也就是需要认为干预) , 而是耕种土地分配的问题.
而如果要将德国制造, 就要拿出时效性更强的例子, 无人工厂, 工业4.0 的内容会更有说服力一些.
- 开放性
在引导学生的同时, 也要注意求同存异, 留有余地. 开放式的探讨会让同学们更加受益.
- 理性思考, 算法的思想
老师大部分是学文科的, 其实将数据挖掘算法中的思想用在事件分析中, 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样的问题, 不同专业的学生思考维度也是不一样的, 针对学生的专业, 进行设计,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不足之处
对于现在思政课的不足, 我想谈几点看法.
-
课程的趣味
大部分的思政课很难提起同学们的兴趣. 有的老师就知道读PPT, 很无趣. (虽然可能职位很高)
而娱乐化的方式是最能够深入人心的. -
学生的重视程度
很尴尬的事情是, 大家都觉得学思修这种课没用, 这门课程是水课.
在解决课程趣味性的前提下, 需要跟同学们明确这门课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