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拿起时要扛得住,放下时要看得透。”
拿起和放下,是能力和智慧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终生的修行。
生活幸福与否,全在该拿起时能拿起,该放下时能放下。
01
放下过往,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人习惯沉溺与过往的遐想,仿佛思念在,一切便有再来的可能。
于是,回望过去成了某种的习惯,但实际上,展望将来才能激发生命的魅力。
民国时的张幼仪,正是在失去依靠的情况下,把自己变得强大。
张幼仪年轻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徐志摩。
谁知,远在国外的徐志摩,看见张幼仪的照片脱口而出:乡下土包子。
可想而知,徐志摩对这位新来的媳妇心怀不满。
张幼仪有贤妻良母心,徐志摩却无举案齐眉意,因此两人的关系始终处在一个尴尬境地。
徐志摩在国外留学,有一次给家写信说,希望张幼仪能在身边陪读。
张幼仪以为幸福来敲门了,想不到徐志摩依然对她不理不睬,在此期间徐志摩因追求林徽因,竟逼迫张幼仪离婚。
张幼仪感觉天塌了,那一刻她彷徨无助。
在二哥的帮助下,她重新振作起来,去了德国学习幼儿教育,后来表现出色,还拿到了裴斯塔洛奇学院的硕士学位。
张幼仪说:“我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两个阶段:离婚前和离婚后,离婚之前,凡事都怕;离婚之后,一无所惧。”
后来,她去了银行工作,竟然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把自己活成了传奇。
人生本就是一念之间,想通了便是成长,想不通就成了挫折。
敢于放下过往,便能战胜自己;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生活。
02
放下得失,自在从容
人若是有了得失心,难免患得患失,成为名利的奴隶。
与其被名利钳制,倒不如看淡得失,恬淡从容。
北宋时期,有位隐士,叫林逋,他学富五车,却对功名毫无兴趣。
林逋说:“我的志向非家长里短,更非功名富贵,只觉青山绿水与我心性相契合。”
年轻时,他也曾游历江淮,但四十岁那年,在杭州孤山,他选择了隐居。
林逋在一首小诗中这样描述他隐居后的生活:
竹树绕吾庐,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一间茅屋,一片竹林,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别致。
旁边有水谭,白鹤常来觅食,经常停在河边,久久不愿离去。
百花盛开的季节,蜜蜂仿佛也在欣赏景色而无心采蜜。
他自己酒过三巡,便有些不愿开卷读书了,旁边如盖的春树洒下一片浓阴,趁着阴凉,正好扛起锄头下地松土。
闲时欣赏一些古画,上面画的多半是潇洒出尘的渔夫和樵夫。
除此外,林逋最令人称道的是“梅妻鹤子”的佳话。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何靖为知己。”
他在山上种了三百株梅花,驯养了两只白鹤,闲时便赏梅弄鹤。
若是林逋外出时有客来访,家中童子便会将白鹤放出。
林逋见鹤,便划船而归……
林逋的生活虽然清淡,却令人羡慕。
他不受世俗的羁绊,精神高洁通透,生活遵从本心。
或许,这就是他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走过的山水、遇见的旅人、尝过的心酸,都会丰富你的人生,无所谓得与失。
唯有看淡名利,才能生活恬淡;唯有自在从容,才能感受烟火人间。
03
放下欲求,但行好事
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多时候,越是想要,越是求而不得;当你放下后,反而绿柳成荫。
明朝时,有个人叫袁了凡。
他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的话,弃文从医。
17岁那年,袁了凡在慈云寺摆摊,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走过来,说:“你应该读书,参加科举,明年就能中秀才。”
老者自称是《邵子神数》的传人,袁了凡将信将疑,便将老者带回了家。
当着母亲的面,老者把袁了凡小时候的事算得分毫不差。
母亲请求老者算儿子的仕途,老者把袁了凡的仕途情况逐一告知,最后却说可惜将来没有儿子。
后来,袁了凡命运的走向,完全验证了老者说的话,分毫不差。
袁了凡顿时心如死灰,他想既然人的命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努力还有什么用呢。
后来,袁了凡碰见一位禅师,他与禅师对坐了三天,不生妄念。
禅师非常惊奇,他以为袁了凡必然是一位智者,于是问他原因。
袁了凡便把这位传奇老者的故事讲给禅师听。
禅师听罢说:“我以为你是个智者,原来你是个凡夫。”
然后,禅师对袁了凡说:“人的命是可以改的,但需积德行善而已。”
人有积德行善的念头,便相当于告别过去,重获新生。
袁了凡听禅师的话,开始行善积德,当他行善事超过三千件的时候,老者说的话已然不再应验。
后来,袁了凡凭借积德行善,不仅考中了进士,他的夫人还产下一子,他既有了功名,也有了和睦的家庭。
老话儿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水不问方向,只管滔滔不绝,最终能成汪洋大海。
人也一样,当你不追求结果,只是去做;不考虑命运,只是去修,好运才会慢慢降临。
请记住,不求成功时,一切才开始。
丽融老师
丽融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