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生路漫长,但关键的几步很重要。言下之意,关键几步涉及的选择,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那么,选择应该遵循什么逻辑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大,我试着用几个维度来做拆解。
比如,用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为例:
理性维度(并集):
Q1、自己当下在这个城市拥有什么?
Q2、在这个城市可以获得什么?
Q3、自己最看重的未来包含什么?
Q4、【涉及工作】在这个城市能够特有的工作资源是什么?
Q5、【涉及配偶or子女】在这个城市特有的对配偶or子女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
这个清单可能还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可能就是回答好这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将不同候选城市来做对比,每组城市的结果分别取并集(或者直接打分后相加),或罗列到一起对比。
感性维度(加权):
接下来重要的是,我觉得当这些基于理性的分析结束之后,还要再认真地问问自己,配偶和子女,自己对于这个城市的第一情感是什么样子的,比如是“有归属感的”,或者“激发自己奋进的”,或者“有明确的终极画面感”,作为选择TA的一个加权项。最后的决策,就是兼具了理性和感性之后的加权结果。
举例:
1,在北京定居的理由:
(1)户籍有集体户口,可以买房落户;有大量同学朋友在此发展且行业相关度高…
(2)有潜力的工作机会,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积累,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3)……
(N)感性维度加权:0.7。理由:北京更具宏大叙事,生活舒适性较差,最终画面美感不够
2,在上海定居的理由:
(1)一部分同学和同事,户籍需要多年本地工作后积分落户;
(2)除了北京能获得的,上海还能有更加人性化的街区和营商环境,生活更加便利和有获得感;
(3)……
(N)感性维度加权:0.9。理由:上海兼具科技与人文,生活与工作更容易有获得感。
最终:前五项都来评分并相加,然后再与感性加权相乘,得到的分值来比较就好了。
其实最主要的,这种选择的逻辑,兼顾了理性与感性,最后落在一个可比较的数值上,可能更适合我这种理工思维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