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文思想源于圣人发愤立著。但圣人毕竟是少数,加之有待于天时,地利,真正开山立派的人毕竟是少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依赖于传播者。他们虽无圣人的智识与勇气,但却有自己的信仰和行动,传播者将思想时代化和世俗化,并不断加入个人的见解,让这些思想在延续发展的同时,从孤高的塔中舍利,逐渐变成烟火的寻常共识。“经不传,传传”足见后者功伟。
中国的人文思想传统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入世功成者,可立功、立德,但立言者往往常不得志或跌宕落魄,穷境中启新思。遵循时代主流思想的人,无寂亦无愤,没了创造的动机;愤世嫉俗的人,却缺乏登高动员的号召力,这中间就需要传播者尽绵绵之功,拨云见日。
对于学生而言,传播者往往比创造者更重要。一个好的老师除了可以填平创造者与凡人之间认知差异,更给人一个思想可信与实践可行的真实样本。由此及彼,桥梁最重要。所以学习这件事,首先是跟对人。
好的老师,首务是赤诚。赤诚的人自带感染力。有缘际会,传授间应洽融的自可洽融,建立彼此互信。
其次是博学。博学重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同一个问题和观点,帮助学生兼听则明。此处的明不是学生被动承接的明,而是通过主动参与鉴别和比较的自成之明。
最后是笃信。思想与学术重在多样性,百家争鸣才是趣味横生的繁荣。但为师者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憎恶,而说明立场和憎恶的因果逻辑才是授业以渔,传人之道的重点。
可惜,好的老师以及好的传授关系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幸,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课题和老师,为幸遇创造了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