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六年前,我在北京一家老字号的投资移民中介负责市场工作。 年轻的我——工作体面、薪水不低。新婚,先生温柔又优秀。那年他所在的行业行情特别好,小赚了一笔。他就三天两头带我大吃大喝,各种买买买。每天过得美滋滋,对当时的生活状态相当满足。甚至考虑备孕生娃。 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我可能还会飘飘然地过日子,一直呆在舒适区。 公司虽然是夫妻店,但老板和老板娘都很Nice,公司现金流充足、氛围也不错——同事素质都很高,相处也都很友好。因为客户都是高净值用户,所以当时的市场工作除了网络推广,基本工作以渠道、活动为主,每周都要办各种沙龙。 夏天,老板娘让我组织一个活动。 正值学生暑假,她牵头组织了十几个家长,都是她家孩子在国际学校的同学,每家出了几万块从香港请来一位名师来北京给孩子们上一个短期培训班,讲学习方法。我们需要跟进整个活动的组织。 第一次课,我在现场张罗。惊讶于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能听懂信息量这么大的课程,这里边最小的孩子也就是八、九岁,和老师互动的也很好。 香港老师的普通话很糟糕,常因为不知道某些词语用普通话怎么表达而卡壳。为了更顺畅地表达,她问学生们:“你们在国际学校就读的请举手。” 所有孩子都举起了手。 最让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 老师瞬间切换成英语,语速直接翻倍,孩子们也无缝切换成英语,跟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氛围更加热烈。然而从小英语学得挺好,且在同事朋友里口语不错的我,竖起耳朵也就是听个半懂,反应速度完全跟不上这些半大孩子。 虽然这个工作接触的客户都是有钱人,但是我之前从来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不是咨询顾问,跟她们交流不深。只是觉得有钱人么,为了出国便利和子女上学办个移民真是太稀松平常的事了,但这件事触动了我。因为,让新婚计划要孩子的我第一次让我开始思考了后代的教育、孩子的起点、以及—— 我能为我未来的孩子做些什么? 我和我先生都是北京小康家庭的独生子女。我211毕业,他有留学背景,我们收入都还尚可——我猜想我们将来的孩子应该起点不低。至少到时候可以换套西城或者海淀的学区房,再攒点留学基金。孩子只要不笨、用心念书,大概率能上不错的学校、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 但被这个场景震撼到的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焦虑。 这堂课只是管中窥豹——这些富二代能接触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普通家庭拼尽全力也够不到的。他们的父母已经那么成功,但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不惜血本,甚至办移民,有的还出国陪读。而我原本的计划里——换套学区房、报几个培训班,再存点留学基金,我就沾沾自喜觉得孩子起点不低了。 我很悲哀地意识到,现在的我能为我的老板打工,但我的孩子长大了,说不定连为我老板孩子打工的资格都没有。我突然觉得自己那个阶段的飘飘然显得那么可笑。 未来不可预知,但可预知的是——更激烈地竞争、富裕阶层更庞大的资源压制、更窄的上升通道、更大的试错成本。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出生,便在战场。别人都在玩命,你不玩命,你倒下。 在那之后,我和先生商量,把生孩子的计划延后几年。自己在工作中越发卖力,不放过一切升职加薪和跳去更大平台的机会。而他也接手了家里的小生意兢兢业业地干起来,我们在各自的赛道上努力打拼,乐此不疲。 如此过去多年,感谢那个下午。 目前孕中,觉得自己一路打拼,收获很多,至少可以很坦然地对即将出生的孩子说:“妈妈很努力,为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我知道我再努力,我的孩子也不会从小学冰球、马术,不会上国际学校、不会从小就有那么流利的口语、不会十岁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学校是耶鲁或者普林斯顿、也不会有名师专门飞来北京就为了给他讲几堂课的学习方法…… 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我知道我越努力,孩子今后的可能性越大、试错的成本也越低。 而拼搏,应该是一种常态。哪怕我们两口子没留给孩子太多财产,我也希望能留给他在任何人生阶段都力争上游的精神。 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