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家政”,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保姆”、“保洁”等名词,并且是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对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抱有怀疑的女性。而家政服务行业本身也依然停留在低级、粗糙的程度。
如今,信息的便利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国外经验的大好机会。在国外,家政却是一个很正当的、有文化含量的职业选择。比如:“成为国家名片”的菲佣,“顶级生活标志”的英国管家。
在中国,家政服务这块儿蛋糕到底有多大呢?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测算,北京600多万户家庭中至少有200万户需要家政服务,而家政服务员缺口达到150万人。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缺口这么大,却没能撑起这个大的市场。究竟是为什么呢?
“观念”决定一切!举个例子来说,在餐馆用餐的时候,对于餐馆服务员,任何人都可以颐指气使,真正做到尊重服务人员的,很少很少。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服务人员都是可以呼来喝去的。不管是对于雇主还是对于家政服务员,都存在这样的潜意识,或轻或重。篡改一下鲁迅先生的话:“中国有两种人,一种是想做主人而不得的人,一种是暂时坐稳了主子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束缚家政行业发展的,也可以说最根本的,应该数人们的陈旧观念。
早在2000年8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职业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改变的,只是名字,但沉积在名字里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个行业“低人一等”。大家在潜意识里还把家政服务人员与旧时代的“仆人”、“佣人”混为一谈,想从事家政行业的人怕被人看不起,想找家政人员的却看不起人,传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有人在论述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时候,说道“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比如:北京人轻视外地人,上海人轻视外地人,城里人轻视农村人,南方人轻视北方人,有钱人轻视穷人,开车的轻视走路的,走路的轻视扫路的,吃饭的轻视做饭的……就是不会互相尊重。
中国需要道德意识的觉醒: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应是值得尊重的。中国需要职业意识的觉醒:对于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值得尊重的。
而当提到同样是提供服务的“快递员”的时候,人们对之则多了几分的信任与尊重。如果回到10年前,还会戏称快递员为“跑腿的”。而在信息时代网购大潮的助推下,他们过去态度粗暴,现在却乐意卖萌,并且对快递工作有自己独特的智慧;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有快递哥月入上万元的江湖传言;他们是网络段子界出镜率颇高的主人公,还时不时地就逆袭成为了网络明星。但无论收入如何,快递员的辛苦也都是人所共知的,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看着他们匆忙的脚步,不禁多了几分“景仰”,已然成为了大街小巷“最可爱的人”。快递员站稳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尊严”。
快递业兴盛的背后,则是我们当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巨变。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平的,而快递则让世界变得更为平坦通畅。而家政却能让世界变的“简单”而“多彩”。伴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家政服务业也将会迎来一个兴盛的时代。
解放国人对于服务的思想包袱,也就等于是解放了家政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家政服务者也将为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世界因将他们而变得“简单”而“多彩”。
文/joy
【家政圈】微信公众号:JiaZheng_Q 更多发展探讨请联系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