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长轨迹,家庭、社会等影响及理论分析等
我是1984年出生。是父母的第一胎,顺产。我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1岁,一个小4岁。当时母亲22岁,父亲24岁。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抚养,还有一公公从小和我们住一块。
由于父母亲是农民,所以每天都很忙,基本上都是起早贪黑的。我记得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从3岁就自己走到附近的幼儿园读书,那时候就觉得自己挺独立的。有时候不想呆在幼儿园,就自己到大街上乱逛,不过让老妈知道还是挺害怕的。后来我们家在附近盖了新房子,就搬过去。之后有了两个弟弟之后,我们家就显得更热闹些了,我就有伴了。有欢乐也有痛苦,我们仨经常为了吃的,玩的而吵架,有时还打起架来。现在想来那还真是些童年的快乐,那时候睡在一起吃在一起,是很难忘的回忆。
小时候隔壁邻居特别多,一放学大家就都在一块玩,玩弹珠,扑克,还有去田里抓鱼,虾之类的,还有偷人家的红薯,等等。停电的时候我们还玩警察抓小偷游戏。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就更热闹了,我们每天一起来就开始玩鞭炮,去河里炸鱼,拿着盖子盖着大鞭炮,看着它炸上天。那时儿时的生活真是乐翻天了,真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的两个弟弟也是跟着我们一块玩。
那时侯的学习还算是良好的,基础还算比较好。那时候是小学,学完习基本就去玩,还算是比较野的孩子。父母也因为很忙,也管不了我们多少。不过我们几个还是挺听话的,做作业方面还是挺认真的。
在小学的时候还做过比较愚蠢的事情,就是两次偷了隔壁商店的东西。后来被母亲发现了,大骂了我一顿。也不知道是不是父母给予的比较少,所以我就采取了这个比较极端的方式?到了初中以后我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就很收敛了。
父母对我们三个孩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父母是农民,在田里起早贪黑的干活,确实都很累,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我们三兄弟在学习上是从来不让父母亲担心的,会努力地把学业搞好。父母亲的性格是比较朴实,比较随和,待人也比较和善热情,做事也比较保守。我也算是继承了父母亲的性格方面。我也是比较朴实随和,对人比较友好热情,比较不敢冒险,要等到所有的事情都完备了之后才敢放手去做,我的胆子也是比较小的。这种性格对我以后的成长道路也是起到很大的影响。
我们家里的事务基本上是母亲管的,在家里母亲平常不轻易让我们做其它事,就说让我们把学习搞好就行。其它事不让我们做的原因有时是觉得我们做不好给添麻烦。从行为主义上分析来看,这点对我影响挺大的,导致后来我做什么事都不大敢去做,特别是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准备好,就不敢放手去做,很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嘲笑。还有自己也特害怕犯错误,因为以前在家里如果自己做错了,家长都会说你不会,那你就不用做了,这样对自己做事的信心的培养也很有影响。而且在饭桌上,老爸一般会给我们讲些道理,如果我们三兄弟反驳他的话,他就会比较恼火,总会认为大人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小孩要听大人的话,这就有点不民主了。所以我们有些意见往往得不到表达,就只能咽在肚子里了,对以后的发展也不是很有利的,至少我认为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很受影响,平常在家里,在学校都训练得少,只知道学习,很多的能力都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所以我认为我的家庭对我的影响有积极促进的方面,也有阻碍的方面。
小学最后一学期的拼搏终于让我迈入福鼎最好的中学—一中的大门,没有让父母亲失望。进入一中后,我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更老实,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和那些小伙伴就隔绝了,也不跟他们玩了。一方面的原因是初中的科目有7,8科比小学的多多了,需要我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遇到了一个很严厉很负责人的班主任戴老师,也是我的数学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挺大的。
他的出现让我对学习完全转变了态度。以前在小学的时候我都是应付学习的,觉得做完作业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初中,戴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学习是要钻研的,要用心去学习的,还经常谈起以前刻苦的一些同学,说他们经常读书钻研到深夜。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于是就开始效仿,也非常努力得读书,也经常读到晚上11,12点。从我的学习生涯来说,可以说初中那段的学习应该是我最刻苦的时光,那时因为没有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爱情等等。我记得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把头转过去和后排的人说话,那时已经快上课了,恰巧被他看到了,他直接过来把我头扭过来。当时有那么多同学,我真是羞愧极了。那时我对他是挺怨恨的,你为何那么严厉。不过慢慢地,我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我慢慢对他很崇敬。他把我们班级管理得很好,班级的总体成绩也在年段前茅,纪律也很好,他的上课也很生动,我很是欣赏。还有我特喜欢他经常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过来和我们讲些学习和做人方面的道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每次在他的那一番话之后我的身体好像吸收了很多能量似的,又是新一轮地投入到战斗中。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学习从刚开始的默默无闻,慢慢地进入到班级的前10名,到最后中考还考了全班的第一名。能有这么好的成绩,我真是很感谢戴老师为我们付出的。
不过在初中阶段我觉得我还是挺老实木讷的,因为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教科书的上了。那时的我不大懂得如何和别人很好的交流,不过我还是挺随和的一个人。而且自己的知识面确实太少了,课外书基本很少读。最后导致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很是缺乏,别人讨论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懂,于是在那方面我就很是自卑。也许是在这方面我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老师。还有原因就是学习的压力确实很大,家长和老师都只愿意你把精力都放在教科书上,而不是放在那些“没用”的课外书上。现在想起来这种学习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所以到现在我都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很欠缺的,知识面也是很窄的。不过这就是当时的教育模式所限啊,自己也正好处于那个时代。
于是我就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高中。进入高中的我似乎有些松懈了,学习也没有以前刻苦了。特别刚开学的时候,一时没有进入状态,还有一方面功课的难度有点增加。刚开始的考试中数学和物理的成绩都很差,导致自己在一段时间很有压力。不过自己后来慢慢克服了那些困难。到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还是觉得自己的数学和物理不是太好。
到了高中的时候似乎自己没有把全部的经历放在学习上,外界的一些东西分散了我好多精力。我会更关注自己的外表了,更关注自己怎么穿会更帅点。还有自己的头发比较卷,经常会受到一些人的说道,自己觉得挺苦恼的,所以自己还经常考虑怎么把卷头发拉直。那时就是不太愿意接受自己卷头发,觉得那样不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己就想变得更好。
还有在高中我还喜欢上了一清纯的女生,虽然她成绩也不是很好,不过很多才多艺。每天都期盼着和她见面,经常都挖空心思和她见面,这样自己的学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不能把全部的经历放在学业上。感觉自己没有见到她,就觉得没有动力去学习,成为左右自己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果然高考的时候自己就失利了,自己觉得很没有面子。后来自己决定复读一年,在复读的一年中,自己全身心投入,不再考虑一些外界的因素。终于通过自己一年的努力,我考到了中央民族大学。
考到中央民族大学,来到了北京,也是圆了父母亲的一个愿望。父母亲也顺道随我到北京玩了一圈。来到了北京这个大都市,还有我们中央民族大学也是个多民族的院校,感觉自己也在改变很多,自己的眼界也开阔了。特别是我们这个寝室,室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过基本是北方的,性格都挺开朗的,很能说会道,而且我们经常一起出去聚会,在寝室聊天,我在他们的鼓动下也喝起了酒。慢慢地我的性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前来大学之前,我是比较腼腆,都不爱交流,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渐渐变得很开朗了一些,也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和别人交流。在这方面他们给我的影响很大。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让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热情开朗也深深感染到了我。
不过我感觉在寝室里还是比较压抑,他们是比较能说会道,感觉自己说不过他们,他们有时还经常拿我开玩笑。我不想和他们辩驳,也就只好忍着。不过他们倒是经常这样,我就觉得很生气,有时还和他们起冲突,但是就不想把心中的矛盾说出来,好好地和他们聊。我的性格中有一点固执,有点压抑自己,有些矛盾就是不想和别人交流,这样只能导致最后在心中越压越深,最后都影响到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似乎是不太擅长处理矛盾的人,自己也特害怕出现矛盾,希望一切都太平。
在我心中我觉得我比较缺乏安全感的一个人。到了大学以后,我对爱情就更向往了,希望找到一份爱情,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我就更敢于面对一些问题。我是感觉自己在内心还是挺孤独的,我是希望我的快乐和忧愁有人和我一起分享。刚开始在爱情上我还是比较胆小被动的,大一的时候错过了一个。大三的时候爱上一个女生在异地,之后因为女生觉得压力大,后来就放弃了。后来也有喜欢上女生,也有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都失败了。感觉自己特别容易爱上别人,我觉得是自己内心的寂寞,有时让自己无法控制。
在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东北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俩的性格很像,他也很随和,很幽默。我们俩经常一块玩,周末会经常去外面转转,一起上自习,我们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感觉在大学能够真正交心的朋友不多,他算是其中一个能交心的朋友。
转眼间大学就毕业了,我就来到厦门工作了。在厦门做翻译的那段时间我过得很不愉快。我是给印度老板做翻译。那个印度老板脾气很不好,只要员工犯一点错,他就大发雷霆。搞得我都很怕他。对于比较有权威的人,我是更不想去交流,也和害怕去交流。我犯了一点错误,他就生气。这样我整天都是在担惊受怕的日子中渡过,我是觉得这个不是我想过的生活。感觉我和自己偶遇利益关系的人交流的时候,我总是很有压力,总是不想去主动交流。虽然我的头脑很清楚,只要我去好好交流,我应该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但是我就是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不敢做。我就是这样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很是矛盾啊。我感觉自己的能量被锁住,需要一个东西去激发我,去打开那部分的能量。
后来我就辞职了,慢慢地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越来越感兴趣,于是自己想尝试考下厦大的教育研究院。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自己终于如愿考入厦大了。其实之前考的时候自己有点逃避不想再面对自己工作失败的经历。考上了厦大,自己的压力依然很大,因为父母亲不是很了解我,他们觉得我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好好去赚钱,又要读书,还要花很多钱。我的想法是想去高校里工作,我的性格是比较适合在高校里稳定的工作。考入教育研究院对于以后我去高校行政工作应该很有利。我想我会坚持自己的这份职业追求的。
来到了教育研究院之后,我感觉我还是没有做好进入研究生角色的转换。我还是按本科生那样学习,没有像研究生阶段自己自主去探索,而且没有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在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把很多时间花在运动和组织活动上。我一直以为我很瘦弱,所以我想通过锻炼不断地增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认为锻炼还比学习更重要。还有我还想通过锻炼证明自己,虽然我很瘦,我还是可以很强大的。所以在这方面花得时间就很多。还有我后来担任了体育部部长,所以在组织活动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其实我是对写论文是有逃避的,我对写论文是有恐惧的,不然依我做事的风格是不会去逃避的,除非我是特害怕那事。
来到厦大后,我依然想在校园里能找到一份爱情。我觉得校园的爱情是纯真浪漫的。所以我挖空了心理去找。在这爱情上我又花了很多时间,也影响到了学业,不过最终我还是失败了,尽管我们有过美好快乐的过程。我一直觉得我需要在爱情中找到自己的动力,我认为我一个人是很孤独寂寞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有另一半的话,我会更加勇敢,更加充满自信地完成其它事情。可惜我没有。
在运动,爱情上面花了太多时间,也就意味着我在学业上就花了很少的时间。在研究生阶段我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和导师的交流。我在本科的时候都很少和老师交流,都是靠自己完成的,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似乎很不适应老师这个环节。刚开始因为我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受到老师的骂,我似乎很害怕受到别人的责骂,这样我就更退缩了。这样过后我开始害怕导师了,越是害怕我越是不想写论文,因为我自以为认为我已经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了,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就放任自己,这样就恶性循环,在后来我在学业上就表现得越来越差,越让老师失望了。就这样我就越不敢去面对自己的导师,有时我都觉得很搞笑,很像揍自己。到现在最后的毕业论文了,我想现在应该会紧张起来了吧,不过我在遇到问题,还是不敢询问老师,还是想靠自己想解决掉,我不想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想别人看到自己犯错。这里反映的问题是一方面我是很害怕写作,这是从小到大都很难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导师交流的问题,一旦自己给别人留下了坏印象,自己就不敢去面对那个人,不敢和她交流,害怕自己再次犯错。自己有点不太接纳自己犯错,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个好印象,自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这点来看,有可能这跟自己在家庭中得到的关注比较少有关,有可能就是缺爱。父母亲因为都是农民,平常也比较忙,平常在家里关注的都是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于自己在精神方面的交流却很少给予,内心的交流很少,在学校和同学在这方面交流得也不错,这样自己都压在自己的心里。这样自己就有强烈爱的需求,我需要别人能对我认同,认为我是个好学生。我希望自己表现得很好,不想被别人看不起,很害怕被别人忽视,希望别人能接纳我。
在研二上了心理咨询这门课,和这个大集体相处了这么长时间,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它让我更清晰地去觉察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在以后如何去照顾自己,如何去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真的是很神奇。
二、自我评价(个性特征、人性观、价值观等)
个性特征:生性烂漫,性格随和、热情、随性乐观,做事比较认真细心。不太满意的地方是觉得自己做决定和行动时不够果断,比较犹豫,没有魄力,有些事情容易压抑自己缺乏交流。
比较欣赏实干、健谈、不功利、有情调,做事有魄力的人,不太喜欢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没有追求,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的人。
我的爱情观是,愿和有共同语言,聊得开心,喜欢烂漫、有情调生活的女生在一起。希望两个人能够相互包容,相互信赖,给彼此各自空间,相互携手到老。
人性观相信人们性本善,但是对陌生人还是有比较高的警惕性。我认为之所以有些人利益熏心、为非作歹,是因为受后天不良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本身性格意志薄弱易受侵蚀而造成的。
人生观,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自由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喜欢的工作和人际环境是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家庭图及分析
可以看出我们家庭是个大家庭。我爷爷奶奶有4个儿子,3个女儿。我外公外婆有2个儿子,5个女儿,一个儿子和女儿已经去世。
我出生在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父母亲相处得很融洽,很少有争吵。他们是农民,性格上很朴实本分很随和,待人也很热情和善。这方面对我的性格影响也很大,我也形成了比较老实本分,对人随和热情的性格。因为比较本分,所以平常做事比较缺乏冒险,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不会轻易地去做。而且比较害怕犯错误,经常会恐惧做一些事情。不会很主动地去和别人交流,对自己的表达方面缺乏自信。
我有两个弟弟,所以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还是挺开心的,没有那种很孤独的感觉。不过我们很少交流自己的心事。特别是随着我们都长大了,上大学了之后。我们之间似乎交流更少了,就大家回家的时候会聊一聊,平常很少打电话聊天。感觉我们仨内心的距离比较远。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是母亲做主,所以我们感觉和母亲的距离会近点。平常做饭,买菜,给我们零花钱之类的,我们都向母亲要。父亲平常干农活也很累,他和我们交流最多的是在饭桌上,他会经常会给我们讲些人生的道理之类的。不过如果我们仨出现反对意见的时候,他会比较生气。后来我们就不敢和他抬杠了,就默默地听他说,不管是对不对,都先听着。特别到我们上大学之后,他一般也不接我们电话,说一般也没什么话聊,所以只能是寒暑假回去的时候我们能在饭桌上聊一聊。所以我感觉和父亲的心理距离还是很远的,很是缺乏交流啊。平常给家里打电话,也都是母亲接的电话,还有母亲给我们打电话。不过都是些嘘寒问暖的事情,很少有深入的话题,比如感情方面的一些事情等。这也许跟父母亲是农民,还有他们的知识水平很有关系。总之我是觉得和母亲会比较亲密,和父亲就会疏远了点。
在我爷爷奶奶这个大家庭里,我有3个姑姑,2个叔叔和一个伯父。这个大家庭还是相处得很融洽的,大家也过得比较开心,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块请客,很是热闹。就二叔叔和婶婶有段时间有闹过分手,其它的家庭还是比较安分的。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有好多兄弟姐妹,大家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平常大家聚在一块有说有笑,互相帮助,也特别是过年大家就经常在一块玩。所以我觉得我从来就不缺伴,和同辈的交流我还是很自如的。每年寒暑假回家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过去看看爷爷奶奶,还会带着些礼品。
相对与爷爷奶奶家,我和外公外婆家就比较疏远了。可能是距离比较远的原因吧。我们以前是过年的时候就会去外婆那做客,不过随着自己成长起来,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有时一年都见不到外婆。记得小时候和外公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他经常到我们家做客,外婆小时候也会经常到我们家做客,有时候还带了很多自己栽的水果之类如杨梅。不过现在就越来越少了。自从外公去世了之后,外婆就比较孤独了,她还是像往常那样辛苦地在山上种着茶叶。其实我挺想和外婆亲近了,只是距离远了点。她已经快80了,还是那么辛勤地劳动着,我是很钦佩她老人家的。
我的二舅舅可能和家里会有一点矛盾,其它的家庭相处还是挺融洽的。二舅舅之前做茶叶破产了,后来开饭店经营得挺好,可惜自己去赌博了,后来又欠债了,就自个跑了,扔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不管。搞得家庭矛盾还是挺大的。
不过总得来说,我们的整个大家庭还是挺和谐的,大家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样的环境为我们健康成长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