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担心。
没:沉也,会意字。没的甲骨文就像手伸进水里,表示入水有所取,没的原义就是沉没于水中。
如《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没也指潜水,没人指会潜水的人,如《庄子·达生》:“南方多没人。”
没也指消失、不见,如马中锡《中山狼传》:“羽旄之影渐没。”范缜《神灭论》:“未闻刃没而利存。”
没也指覆没、没收、没官,如《史记》:“败亡遂没其军。”
没也通“殁(mò)”,如《易·系辞下》:“庖牺氏没。”《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荀子·正论》:“圣王已没。”
没读méi 时,指“无”、“不曾”,如:没人、没来过。
本文的没世就是“至死”、“人世已经结束”的意思。
不: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其本义为名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
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
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
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
不的原义就是“不牢固”,后延伸指否定词。如《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如《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不还可表示不是、非。《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
不也通“丕(pī)”,指大。如《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又如《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到死也不被人称赞!”
关于本文的解读,朱熹注:“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
王阳明则以为:“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
“声闻过情”,名实不副,固然可耻。如果人生一世,一无是处,无名亦无实,虽相称,但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两者相较,枉然一生,无所建树,耻之尤甚。所以,朱熹之解胜于王阳明。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见,孔子多么在乎后世对他的评价。
有人把本文的“疾”解读为“狠”,全文为:“君子”恨在这个黑暗时代里,自己得不到名声,这显然不是“君子”所为。
儒家文化是生命的文化,注重生命的成长。孔子认为,努力一辈子也没有成绩,这是君子之忧。
孔子一向鄙夷虚荣,他认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说,君子只担忧没有才能,而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
换言之,有了才能、道德修养,人人敬而仰之,自然被人称颂。而没有才能、道德修养,担忧也没用,这里,孔子强调人要有才能和道德修养。
孔子担心自己道德修养不完善,缺乏卓异的才能,不能充分显示自我的价值。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在强调“君子求诸己”的内在原因。
我们要珍惜人生,及时修德行善,建立美名。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死后则与草木同朽,唯有名声可以传世。
所以君子格外重视身后之名,追求在后代中留下自己的记忆,在历史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逸周书·谥法》曰:“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古人会为死去的人,依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定谥号,分为美谥和恶谥,或者让其流芳百世,或者让他遗臭万年,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关怀”。
楚国的三个王
楚国的部落酋长鬻熊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投靠了周文王,周成王时,其曾孙熊绎被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建立楚国政权,居于丹阳。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部落首领熊绎,受周成王分封建国时,迁徙到夷屯的丹阳封地后,建了一个占卜和祭祀的宗祠类的庙宇,庙堂的房子建好了,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没办法就到鄀国去盗了一头还没长角儿的小牛,又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连夜宰杀后祭祀。
熊绎乘坐柴车、身穿破衣以开辟丛生的杂草,跋山涉水以事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作为贡品,由此可见,当时的楚国有多贫穷。
周康王在位时期,熊绎与齐国国君齐丁公、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鲁国国君伯禽一起辅佐周康王。
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天子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天子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赐得宝器。
后来,楚国人民在熊绎带领下,荜路蓝缕,艰苦奋战,并不断开疆拓土,成为了长江以南的大国。
楚国没有为死去的先人定谥号的习俗,到了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继位,开始了学习中原文化,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不满,熊通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武为美谥,刚强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楚文王与息夫人之子为楚成王,公元前672年,弑杀其兄楚堵敖夺位。楚成王即位后,布施恩德,与诸侯修好结盟,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
楚成王试图与齐国争霸,后因忌惮齐国兵威,与其举行召陵之盟,暂时同中原诸侯和好休兵。
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准备废掉之前立的太子,结果这件事被太子知道了。于是太子联合其他大臣发动政变。太子联合大臣带着士兵逼宫,逼迫楚成王自杀。
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太子没有答应。在楚成王去世前,太子和大臣子在商量给楚成王上谥号,太子由于对楚成王不是很满意,所以准备上“灵”作为谥号。
“灵”是恶谥,“乱而不损”曰灵。指让国家受到动乱又没有伤到根本。当楚成王听到这个谥号后,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愿自杀。
后来太子和大臣们商量后,重新上谥号“成”,楚成王听到这个谥号才愿意自杀,因为“成”是美谥,“安民立政”曰成。
楚国有个叫楚声王的国君,公元前402竟为“盗”所杀。由于史料缺乏,楚声王为何被“盗”杀死,无从获知,只能证明其时楚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不生其国”曰声。楚声王的“声”应该和他的无能有关,同时也暴露了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问题。
楚国效仿中原,卿族也是有楚国的公族成员担任,久而久之,形成几个大的卿族势力。
楚国还实行封君制,地方上的“封君”享有很大的权力,这对于王权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甚至很可能架空国君而成为实际的主宰。
楚声王被盗杀的前一年,即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当权者的诸侯身份,卿族篡权上位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楚声王慌了,可能想压制卿族,或者说准备收回卿族的一些特权,结果这些贵族们先下手为强,于是楚声王为“盗”所杀。
其子楚悼王继位,他吸取教训,知道这些贵族不好惹,因此并没有着急给父亲报仇,而是选择隐忍不发,他在等待也在寻找,希望有人能够给楚国带来新生。
十几年后,终于等来了一个人,他就是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开始变法,这一次对楚国贵族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
遗憾的是,楚悼王中年早逝,变法的节奏被打乱,吴起也在楚悼王去世之后遭到贵族们的围攻,最终死在了楚悼王尸身上。
“中年早逝”曰悼,很显然,“悼”是个平谥,有惋惜之意。如果楚悼王不早死,楚国有可能成为“大楚帝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