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一个人的修养,看他失意时的善良
我在一名体育作家的文章里,读到过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真事。
作者当时正在洛杉矶,和北京相差了15个小时。因为那时候正好对接着一份主持的工作,所以经常和国内的对接人带有延时性的沟通。
一次作者正好想起来关于合同的一个事儿,因此就给对方发了信息,那是洛杉矶的中午,北京是凌晨3点左右。所以作者本没想得到回复。
可是没想到那边立刻回复了。作者惊讶之余打趣道:“你竟然不睡觉!”
那边一条条地回复:
“我也想睡。”
“我老婆25周宫口突然就全开了。”
“我在产房外,孩子是保不住了。”
作者写到:“我当时就懵了,带着惊慌和歉意。在他这样极度痛苦的时刻,我居然会问人家工作的问题。”
接着,作者又写到:“也正是那一刻,我仿佛感到了大洋彼岸那份人格的善良。他完全可以不回我,他完全可以不告诉我。在那样痛苦的时刻,他完全可以把其他任何事情都放下来。但是电话那头过来的文字,语气那么平静,那么有礼貌。”
得意而不张狂已是很难,失意却不带戾气更是不容易。日常里的微笑也许只是客气的寒暄,失意和痛苦之下,往往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修养。
《红楼梦》里有个桥段,黛玉和宝玉拌了嘴,生着气,还不忘叮嘱侍女紫鹃:“看那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来,拿石狮子倚住。”
那个平时有点尖酸,心眼又小讲话不留情面的姑娘,在自己气到“哭了半晌”的时刻,犹能记得要等燕子归来再放下门帘。
黛玉为什么会如此让人爱?一方面是在顺遂如意的时刻,内心绽放的才华与姿色,另一方面,正是在她失意的时候,仍然保持并安放心底的善良。
2、真正有修养的人,心里自觉地装着别人
我们大家都知道,让座在中国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在日本的公交车和地铁上, 你很少看到让座的行为,这让去日本的中国人常常很意外。事实上,并不是日本这个国家不尊老爱幼,而恰恰是日本人的高度自觉。他们体谅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给自己让座,以至于给别人带来不便。
如果一位老人实在接受了别人给自己的座位,那么他在到站时,总会塞几颗糖给帮助他的人。这些糖的意思不是感谢,而是致歉:因为我的年迈给您带来了麻烦,我心中充满歉意。
这就是日本大阪著名的特色,这些给糖的老奶奶,就是著名的“饴糖奶奶”,她们总是会随身携带糖果,以便表示歉意。
余秋雨在写《追寻德国》的文章时,亲自去德国体验生活。他租房的房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德国老人。
一次,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子。他很紧张,担心这个杯子价值不菲,所以给老人打了一个电话说明情况。老人告诉他杯子很便宜,你不是故意的,没什么关系。
然后,余秋雨就自行地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一起扫进了垃圾袋里,放在了门外。老人回来后顺手打开门外的垃圾袋,立即变了脸色。他告诉余秋雨:“明天你不要在这里住了。我不再租给你房子了。”
余秋雨很诧异,难道就因为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吗?结果老人告诉他:“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正在余秋雨一头雾水的时候,老人拿了一支笔和一个垃圾袋,同时带上笤帚和撮子,来到外面,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了出来,重新分类。老人挑得很仔细,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里,在上面用笔写上:里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险。然后把其它垃圾装入另一垃圾袋里,写上:安全。
那一刻,满腹才华的余秋雨,在个人修养上,输给这个人普通的老人太多。此后若干年,余秋雨提起这件往事,仍感叹连连。
3、看一个人的修养,看他无人监督时的表现
很多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道路上有一个停车标志,美国人叫“stop sign”。按照美国的交通法规,这个路口有stop sign,你就必须停车3秒钟观察,然后才能通过。要是不停,就得重罚,各个州罚得不一样。警察判断你是否违章,就是你是否的确整车停住了,还是象征性的减减速,就立刻往前开。只要整车停住了,也许就2秒,也许2秒都不到,然后再启动,就不算违章。
难吗?不难吧。
一个国外的朋友跟我讲:“15年来,从未见过美国人在stop sign前面不停车等待。很多时候,我开车停在一个路口的stop sign,远远地能看见另一个路口,另一辆车也减速停在stop sign,我们相隔百米之外,方圆极目之处也只有我们这两辆车,彼此对对方都没有任何交通隐患和威胁,但那辆车还是停下来,你可以给他数数,1秒,2秒,然后启动开走。在再宽广和安全的路况下,他们也会停下来。”
毫不夸张的说,就在stop sign上,那就是一面镜子,用你开车的方式照射出了一个人内心的修养。
《大学》有言:“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同样告诉我们:一个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候,即使无人监督,也会让自己规行矩步。
4、真正有修养的人,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成为如今儿童必读必备的震撼佳作。
不惑、不忧、不惧,这是梁启超自我要求的三个做人的标准。他的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下,各个都取得了不错甚至非凡的成就,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
在梁启超身上,还有一件更加令人敬佩的事情,那就是他在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
在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中,医生把本该切除的左肾切成了右肾。这要换做一般的人,面对如此大的失误,估计要是把医院闹翻,告到倒闭为止。
但是梁启超不是咒骂医生,而是叮嘱家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如果让他们知道我的事,难免就会退却。”
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一个如此伟大的革命者,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
但梁启超的人格并不因此少了一丝光芒。
什么叫真正的修养,就是像梁公这般,严格要求自己,却对别人报以极大的宽容。
5、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把坏情绪留给最亲的人
前不久有一篇《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的文章很火。
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儿子因为工作出了些差错,正好碰上父亲的电话,听说父亲又要为了一点小事折腾,脾气立马上来,冲父亲吼了一番。在刷碗的妻子一听情况不妙,赶紧抢过电话给父亲说好话。
挂断电话,妻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话是这么说的:“父亲也是一片好心啊,你怎么那么说呀!看看你对待领导那劲头,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一半来对待父亲呀?”
想想也是,很多人待领导向来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父亲呢,很多时候似跟“恭”与“敬”还相去甚远,而父亲大概早已习惯了,也从来不跟我们计较。
故事中,第二天父亲来了家,儿子赶紧泡上一杯热茶,双手捧到父亲面前。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接了过去。他将水杯里的茶水喝下去一半时,儿子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握住儿子的手,说啥也不肯让儿子为自己代劳了。
父亲有烟瘾,但在屋里又不好意思抽。儿子觉察到父亲的想法后,便“啪”一声打开了打火机给父亲递烟、点烟,这时,儿子看到父亲夹烟的手指有些颤抖。
在父亲上返程的车时,儿子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怕父亲碰了头。父亲看到这一举动,笑容顿时凝固了,用一种诧异又很感动的眼神看了看儿子,才坐进了车里……
下午四点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父亲平安到家了,母亲还说,父亲回到家里很高兴,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把儿子给他倒茶、点烟、开车门的事儿,不厌其烦地讲了好几遍……听着母亲的述说,儿子突然眼角酸酸的、涩涩的,百感交集!
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平日里,儿子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
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把最好的态度留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坏的情绪丢给了最亲的人。而一个人的修养,也正能从此处看得出来。
我们常常听人们谈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梁晓声说得很好: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生活中,有很多言行举止和细节的表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但是我想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一定会在失意时仍然保持善良,会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享受孤独的时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并且清楚地知道:最重要的,其实是身边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