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1岁的边上
我发现我是那种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特别是负面情绪。同时也受环境的约束、与压抑。
十月末,我与同舍室友发生了矛盾,直到现在我才从当时的情绪中走出来。
前几天,英雄联盟s8赛事ig夺冠,一夜间成为我周边环境的爆炸新闻。“Ig永不五杀,ig送你回家!”在突如其来的信息狂潮下,我观看了今年所有有关Ig的赛事,并且在每条视频评论区留言点赞,仿佛又找回了当时我开始玩游戏时的那种快感。
幸运的是,一夜之后我并未冲进网吧进行奋战。我开始梳理,反思之前的行为。
我只是沉浸在别人的狂欢中而已。
我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做某件事,而是因为流行,所以喜欢。一阵子劲儿过去了就没了。我真正热爱的,不是游戏,而是和他人一起沉浸在看似有趣的狂欢里,让自己看起来不再那么孤独孤立罢了。所以,此刻我写这些文字,作为清醒状态下的独白,同时也写给21岁的自己。
我回头看看我第一段的开头用了“那种”两个字。发现我试图将自己归为某一类人。在描述情绪的时候,我没有用到带情绪色彩的词。此刻我在纸质页面上书写,力图将自己的思绪做一个清晰的整理。
关于文学
关于文学,我现在还是个徘徊在门前的小孩子,只是在远远观望。
我写下的东西姑且称为写字,不能称之为写作。(起码在未出版过成熟的作品以前。)作家是一类职业,是社会板块中特殊的一部分构成,好的作家应当是思想家,我想。先前我认为写字是我的最爱。现在发觉不是,我喜欢的是表达某种感受的愉悦感,我更喜欢的是写作之外的那一份光环。
我还没有发现我真正的热爱。(?)
未来我可能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一个程序员,而我真正热爱的可能是木工,石匠,钟表匠,书画鉴赏师一类的职业。文字只是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现在)一种消遣;像画画、弹琴、舞台剧、演讲一样,也是由内心通往外部世界的一种渠道。
我需要的是为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搭起一座桥梁,构建自己的乌托邦。我需要交流。当身旁无人可以诉说时,就通过文字抵达内心。渴望表达是人的天性,我有表达的欲望,而文字作为代价最低仅需要一支笔一页纸一部键盘就可以撑起整座桥梁时,我选择了文字。
当然,这仅是理由的一部分,80%的理由,在我先前的思绪中被排解遗忘了――我在描述我的困惑――
我最初的困惑起源于世界上是不是还存在一个和我相同的人,他可以观望到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来我的困惑来自于我看过的某些书、某部电影,所带给我的震撼、冲击和不理解。所以我用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感受。
我发现当身上有重大事情没有处理时,内心惴惴不安,根本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所以在阅读前先处理好这些紧急事务。我在周末阅读前先进行五分钟的冥想,放空自己。读文学性质的作品前先读一小段侦探小说,使自己进入状态。虽然浪费时间,但行之有效。
另一个我对写字的逃避,是源于自身的懒惰,懒于思考。我原来经常用写字打发时间,缓解无聊,缓解内心的孤独感、焦虑感,后来发现自己认真在写一个东西时越来越孤独了。清醒的人最痛苦,我承受不了,所以麻木一点好。
我在大学里尝试写了七个短篇,中途扔掉了三个,最后完成的有四个。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五年以后自己写的东西是否还看的下去,不论叙事好坏,内容浅薄,读的下去就保存,读不下去就删。
不需要臃肿的长篇来扩充容量,只需保有内核。我现在的水平还远打不到长篇的要求,甚至中篇。(写作爱好者大概都有一个体会:写出好的作品是极消耗脑力和体力的。)所以我在观望中,还在准备中,准备为将来的某一部作品建堡筑垒。尽管是几年或者是几十年,我相信那一天终会来到。
每个写作者都藏着一个野心,力图超越前人,成为历史或历史的一部分。姑且叫作妄想吧――尽管这个妄想过于庞大和难以实现。我觉得作家是有优劣之分的,一等的作家开创一个时代,一般的作家描绘一个时代。第一类作家创造一个世界,如塞万提斯、索福克勒斯;第二类作家是他写他的世界,比如左拉、卡夫卡;第三类是他写什么什么就变成他的世界,比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就严肃文学)
未来的文学应当是多维度的,与电影、漫画、音乐相融合,才会被更大范围的人群接受。但我反对文学娱乐化,过度消费文学(写书―出IP―拍电影―卖ip产品),形成环环套路。文学的艺术价值被弱化了,变得商业化和产品化,怎样在文学性和大众之间把握好尺度,怎样提高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无疑是走钢丝的难题。(重述)
目前我的能力还达不到我理想的水平,远远不能。(人的主观意识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我把重心从写字转移到阅读上来。扩充内容是主要的,表现的形式是次要的。现在我尽量回归初心,把写作经仅看作一个爱好、一个兴趣,不沉迷于其中,保持最初对文学的好奇心、陌生感。最重要的,关于文字关于诗,有感觉、有情绪抒发的需要就记录下来,而不是每天拼凑一些词句叠加成量。对于诗,它扩展了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如果一首诗中体现不出它的灵性,那它不能称之为诗。
我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不能守住初心,创造出有内容、有温度的作品。一方面不被大众潮流的声音裹挟,树立自己的认知视角;另一方面如何迎合泛滥的商业媒体、商业思维,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同质化。
如果任由自身随大众的潮流、媒体的声音(流行什么我做什么),被动而行,那我最终会成为消费文化的牺牲品。人云亦云,丢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也看不清事物背后真实的一面。让标榜的个性在大众的潮流中成为“伪个性”。
关于自由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