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翻开韩国法顶禅师的《活在时间之外》。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了几遍仍然觉得很吸引我。
法顶禅师在书里提到韩国诗人柳时华的诗集,特别提到两首诗,其中一首题目叫《昆虫的星星》————
人们聚集在房间里讨论星星的时候,
我走出门外,观察一只
爬过草叶的昆虫。
昆虫的黑眼睛里映出星星。
为了让人们看到,我把昆虫带回房间。
可是星星转眼不见了,昆虫的眼睛里只映出房间里的灯光。
我又把昆虫送回草丛,
星星在昆虫的身体里闪烁。
真是一首好诗,好的诗不是单纯的诗,而是包含吩咐的象征意义的。禅师说拥有清澈眼睛和深邃思想的人,谁都能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人生的神秘。我非常赞同法顶禅师说的学习和品味诗歌的观点——诗歌是要读出来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就行了,如果只是用眼睛去看,当然无法感觉到诗歌的韵味,只有读出声来,才能读懂诗的韵律和内涵。
看到这些,我自然而然想起我之前在初中学校教书语文的日子。虽然只有两年,但带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成长了许多。由于乡下教师紧缺,一般是一名老师要兼两门课程,校长就安排了我负责语文和美术。美术课没问题,本人就是学美术的,但语文我就实在不敢担此大任,真的很怕误导教差了学生呀。但是校长大人太看得起我了,非常有魄力(我觉得是硬塞的)地说我相信你会教得好。完全不给回旋之地,我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第一年的语文课上得我过后回忆都觉得不好意思,战战兢兢地很拘谨的机械授课,有时实在很糟糕,没想到竟然还有学生考出好成绩,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到了第二年,我的语文课进步了很多,而且敢放开去玩。
有一回,上的课文内容是一首诗歌,题目叫《理想》,作者是流沙河。为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我先放背景音乐示范朗读,接着在教学生朗读时,就教他们感受怎么让这首诗歌的韵律与音乐的节奏和拍走,这真是个有趣的过程!
当时我找了林海的《巷口》作为背景音乐,活泼又抒情的节拍很符合这首诗歌的整体感觉,特别是《理想》最后的一段:“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和《巷口》的音乐的结尾太契合了,我自己在示范朗诵时读到后面声音都在往上扬升,非常的有力量的收尾时整个人也high起来了,“晴”字让我颤啊颤的结束了,全班孩子都笑了,每个人的眼睛都亮亮的。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想:哇,老师真有意思,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玩,原来诗歌挺有趣的。
当时整个课堂气氛特别好,轮到孩子们自己试读时他们就非常快的投入进去,配合着音乐很有感情地朗读完整首诗,很搞笑的是他们诵到结尾的“晴”字竟然学我颤啊颤啊的。我忍不住地当场笑了,孩子们也很开心的笑出声,连平时比较腼腆的孩子也笑得很开心,这让我挺既意外又感动。
可能这些对于在大城市上学的孩子来说这是课堂上常会有的事,比这还丰富的课堂教学多了去,但是要知道我所处的学校是在乡下偏山脚的初中,很多资源是没有大城市那么多的,应试教育下的课堂大多是死气沉沉的,加上我这半路出师水平有限的语文老师,综合这些来看这一堂课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也增添了对诗歌的喜爱。
这是我两年教书生涯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段关于诗歌的记忆。我们从读书时期就听老师说过诗歌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朗诵,但是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的是在读到法顶禅师的书中他分享的诗歌和上面所讲到的语文课,在放松的状态下大声地去读出来感觉真好。
当我这些记忆和感受随着开头这篇《昆虫的星星》翻出来时,我内心变的柔软起来,心也很安静。我想这就是诗歌本身的魅力吧,诗歌要去读出来才有味道,就象要用热水泡茶才能喝出滋味一样。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关于诗歌和吟游诗人的文章,以前流浪的吟游诗人吟唱的歌其实就是诗歌,他们虽然流浪,很穷困,但他们的心是自由丰富的,更接近所谓的神,甚至有的真的有能力与自己的神性联结,进而显现出某种能力(例如预测和疗愈等),而且以前的人们非常的尊敬这些吟游诗人,在他们眼里吟游诗人是非常浪漫、独特又神秘的存在。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关于诗歌来源的一种说法,道出了精炼的语言,美妙的诗歌是来自人的内心的那份爱和美好,是对生活的各种抒怀,所以有诗歌的生活,我想肯定会变得更有情调更有意思。我想我有空闲的时间也会多多朗读好诗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