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看来,“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奇奇怪怪的做法。比如2000年杀进悉尼奥运会三级跳远总决赛的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夺冠前的按照《圣经》的“拉丁鱼”章节,默默在心中祈祷:我把命运交到您手中了,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拳王阿里也会用穆斯林信念暗示自己:真主与我同在,我怎么会输?
这些庄严的仪式感的自我暗示,的确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心中有深信的理由,就能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
。
即使有一万小时有效练习打底,仍然免不了焦虑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换个场景:二战战争期间,医生说使用麻药,即使注入了心理盐水,也能产生麻药一样的效果;只要医生给常人误导暗示某些药的特性,那么药品的颜色、价格都能造成积极的暗示,形成误导产生的效果。
所以一旦心理被利用和俘虏,信念被牵着走,导向也会足够明确。这也是迷信有时非常有市场的原因。
比如亲耳听一位女同事,在儿子参加高考的前两天,听儿子说自己睡不着。这位妈妈立刻感到儿子产生了考前“焦虑”,就给儿子每天服用“谷维素”,告知他这就是安眠药,而且毫无毒副作用,只要每天晚上睡前温水吞下,就会很容易睡着了。结果很显然,儿子被“骗” 了,睡得很好,顺利发挥考试的正常水平。
2、竞技体育中的“安慰剂效应”,是积极的力量。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后畅销不衰的两本心理学著作《积极心态的力量》、《积极思考就是力量》(在本书中的题目是《积极思考的力量》),作者是新教牧师皮尔。这两本著作,把“信教”理念,指向“积极”二字,就能获得“积极”的能量和动力,从而取得竞技体育比赛的胜利。
这与医学界的研究成果几乎如同一辙:
宗教信仰能促使运动员收获非凡战绩,而且,你信仰哪方神明都无伤大雅,只要真心实意即可。
不做“自我怀疑”,开始“积极想象”,让自己自信满满,怀疑“土崩瓦解”,从而让一万小时练习“外化”为肯定,发挥出正常水平。
3、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非理性”乐观,并非是盲目的。
“安慰剂效应”常常表现为非理性和莫名其妙,外在表现就是乐观和自信,目的就是消除心理上的一切疑虑,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而且这种心理安慰,需要与自己的身体协调一致。正像伍兹所说的那样:
就身体条件而言,我算不上天赋异禀,我的对手球龄比我长,球技比我高,所以变强大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强意志力。
4、口头禅:我会积极看待这次的失败
不是所有积极使用“安慰剂”,就能导向到每个优秀的人获得“冠军”,因为冠军只有一个。所以“积极看待这次失败”,本身就是再次使用了心理上的“安慰剂效应”。
只有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从“失败”中走出来,不让失败成为自己的精神枷锁。
赛前做到自信,赛后学会调整,这是每个优秀运动员都会掌握的“双重思想”。这不仅仅是感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理性获得的一次次胜利。
《天才假象》读书笔记之五:安慰剂效应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6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