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像之前那样一口气完成,而是分多次整理,这样的安排让脑子没那么累,记得也更好。这次学习、整理相对轻松并且开始对古文有了兴趣。
学到司马迁给友人的书信《报任安书》时被他的人格魅力感动到!在这样的伟人面前,我自惭形愧,目前生活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秦汉部分三大模块:
一、两才子:李斯、贾谊。
二、两史官:司马迁、班固。
三、两种诗歌: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1、《谏逐客书》
文学常识:
1、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
2、成就:《逐谏客书》是其代表作,还有《论督责书》《自罪书》以及多篇刻石文传世。
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
1、写作背景与原因:
(1)韩人郑国到秦国修渠灌田,其实是以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无力罚韩。
(2)事发后,秦国大臣建议秦王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故上书劝谏。
(3)秦王被说服后废除逐客令,李斯恢复官职。
论述重点与针对性:
1、全文紧扣逐客以论说其错误。
2、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有利于秦王接受。
3、且李斯还说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厉害关系,使秦王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上书的目的。
艺术特点:
1、举例:采用浓墨铺陈,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
2、正反对比:在论证上正反对唉,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3、语言排比:铺排时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对偶的大量使用也使文章整齐而富于变化,增加了语言的韵致。
分析正反对比、列举实例:
1、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利。
2、扣住事实,正反对比,层层深化。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小口诀:穆公是路痴,东西不分,孝公擅长经商,惠王不讲理,昭王是饭桶。
窃:私意,自谦之词;
“客”:指代客卿
黔首:秦国对平民的称呼,黔:黑。
贾谊《过秦论》
文学常识:
1、贾谊洛,阳人。
提出积极的政治改革建议,得到汉文帝信任,但遭权贵记恨排斥,被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任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
2、著有《新书》十卷,名篇如政论文《过秦论》,辞赋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主题思想:
全文写秦自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到最后转眼之间轻而易举的被灭亡,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述秦的过失;
陶朱: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
秦朝逐渐强大的原因:
1、具有地理的优势
2、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
3、正确的战争策略
4、几代人的苦心经营
艺术特色:
1、语言: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多用排比和对偶,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作者借鉴赋的手法,行文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2、技巧:全片采用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请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总结分析: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式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显现出来。
司马迁《报任安书》(给任安的和回信,报为回答之意)
文学常识:
1、司马迁代表作:《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因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共130篇,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巨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名句: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体: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激切人心的至情散文。
主体思想:
1、自述了李陵之祸以及自己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将自己封闭压抑的情怀尽情倾吐;
2、表达了自己光明磊落之志,虽苟且偷生,但忍辱负重,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项羽本纪》
节选:
钜鹿之战:斩杀宋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鸿门宴:项羽刘邦兵分两路——设宴招待刘邦——刘邦回到军中。
垓下之围: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东城决战:突出重围——英勇杀敌——乌江自刎。
本文主要内容:
写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之间的红阔历史场面。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
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1、人物形象: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暗计谋的匹夫。
2、性格中的矛盾: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爱人礼士与嫉贤妒能……
作者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虽然不乏深刻地讨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地惋惜和同情。
本文写作特点:
1、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命运与性格特征,重点描写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东城决战等事件和场景,借此展示了项羽的一生。
钜鹿之战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
鸿门宴刻画了项羽寡断少谋和妇人之仁;
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笔调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过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气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2、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多种手法;
1、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如描写项羽的语言和行动;
2、侧面烘托,如写钜鹿之战、东城决战时,通过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候人马辟易等,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
次要人物的衬托和对照,如鸿门宴中用刘邦、范增等人的表现衬托项羽;
对场面的极力铺排,气氛的渲染,如鸿门宴的铺排,垓下之围悲剧的气氛,把项羽写的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这些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项羽的形象。
3、语言活泼朴实,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明白、活泼、朴实的特色,如引用当时流行的成语,运用生动的口语,善于活用虚词以表现人物情态,效果极其传神。
文章中形成的成语:
1、成语:坐(作)壁上观,以一当十,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面楚歌。
(2)文章细节:
吴中起兵: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因惧怕而屈服),莫敢起。
斩杀宋义: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抵抗,抗拒)
钜鹿之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垓下之围:项王慷慨悲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