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2 周二 晴天
告别千年石窟,一路南下,途径应县,临时决定去木塔看看。以前每次回老家,从应县路过,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高塔矗立在广阔平坦的大地上,也曾挺同事说起应县的木塔,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昨日有时间,就顺道去观光。
我们去时,景区里的人并不是很多,买票也很快。最幸运地是,婆婆过了六十岁,景区免票,哈,又省了一笔“巨款”!
跟随一位身着黑色风衣,脚蹬黑色高跟鞋,皮肤很白,扎着辫子的导游,慢慢地走,慢慢地看。
据导游说,在这座木塔里,供奉着从印度传过来的两颗释迦牟尼的牙齿舍利子。对于各种宗教,我几乎算得上就是一个白痴,自然也就不能懂得,供奉牙齿舍利子的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了。
导游还招呼我们大家抬头仔细端详木塔,看看它是不是有一些倾斜。据说,这是当年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端端正正的塔慢慢地就倾斜了。
塔共有九层,但因为倾斜,目前只开放一层,供游客游览。
走近如来佛祖,看他端庄大气又不失严肃凝重的神情,便使人心底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查了百度才知道,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因为它建成时间之早,历经岁月之久,塔结构巧妙,又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子,这“奇”自然当之无愧。
参观完木塔,已是黄昏,我们在县城留宿。一夜无话。
翌日,也就是今天早晨七点半,驱车离开,到雁门关。
本来,我们的目的地是太原,但在路上很随意地就看到了那棕色的旅游专用牌,上面写着“雁门关”。
高先生问,去不去雁门关。我们都给了他一个答案:随便。后来,我们就去了。
景区完全是在山坳里。雁门关三个红色的大字很是苍劲有力,再细看,原来题字的人,是伟大的毛主席。
在景区排队买票,然后就是排队上车。通勤车将我们载到景区入口处,掉头就离开。
景区门口的左右两旁,都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着战袍,手持着长矛大刀的威武将军。走近去一看,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薄!
原来那石雕,都是杨家将。左边是以杨业为首的男士将领,右边是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隔着千百年的风尘岁月,他们的面容虽不能眉眼清晰,但他们的故事,却依旧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们踩着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慢慢地朝前走去。街道两旁,几乎都是商铺。有卖山货的,有卖当地小吃的,有卖拐棍的。也不知道那拐棍是用什么木头削成的,反正吧,样子是很不好看。
随口问了一句,拐棍价钱几何,店主的回答差点让人心跳加速。
据介绍,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拾级而上,脚下是青灰色的石砖,比现在砖窑里烧出来的砖要大要长也要厚。母亲说,那是尺二的砖。对于尺呀寸呀的,我比较糊涂,我只知道多少多少厘米。抬手摸上去,墙很硬很凉也很涩。站在瞭望口从远处望去,大山苍莽,西风烈烈。遥想起战国落日,秦汉大旗,隋唐马鸣,明清战鼓,不禁感慨万千。
城墙高处,风很大,凌乱了人的头发。儿子虽然年纪小,但爬台阶一样不输我们几个大人。婆婆上了年纪,腿脚蹒跚,走到中途岔出捷径走了。母亲和我,儿子和老公,一前一后,绕过高塔,又慢慢地走下去。
墙上有的地方有特别明显的划痕,也有一些用白色粉笔写下的恶俗之语:“某某某到此一游。”
真正的来过,是心底的铭记,而不是乱涂乱画。
走了一段长长的台阶,七拐八绕,又顺原路返回。
回去的路上,母亲买了两颗烤红薯,众人分吃完毕,我们驱车离开。朝着首府太原奔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