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想跟大家复盘总结一下,过去一段时间客户在咨询投保时,经常会有的几个思维误区,很早就想来写这篇复盘思维的总结,但因为受制疫情假期的影响,一直没有时间推送,刚刚回杭,一切也逐步的回到工作状态,线上咨询不断,接下来会写更多的东西来跟大家交流,话不多说,步入话题。
1)产品跟风思维
国人的跟风习惯,自古就没停过,跟风也很好理解,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跟风性思维也有两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是省心省力不用自己带脑子思考,别人做了别人买了,我跟着庄家走就好,不好的是你从来都不会去思考这个东西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这种跟风消费习惯可以说不限于买保险,可用于任何事情上,尤其是给孩子买东西方面的花费。
例如,就在买保险跟风上的事儿,我从业的这些年,经常会遇到一些普通家庭,花了几万元买了年金险,理财型保险的客户,但是,自身的保障型产品却没能做好补充,聊起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朋友买了,我也就买了。
我想说你可以跟朋友学着买同一款品牌的香水,你可以学同事买着同一个名牌包包,亦或者买同一款车型,但是在选择保险的配置上真的不是随便一撮而就的。
这是一门技术活,并不简单,保险是全生命周期的现金流规划工具。意思是说出生到死亡,各个人生阶段所需要购买的产品种类都不尽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不能单纯的去考虑某款保险产品好不好,因为会涉及到保险规划的全局观,历史观。保险规划又是极其个性化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财务状况、风险清单、家庭结构、理财偏好、生活目标、价值观世界观都不相同。没有一款产品能适合所有人的。
也不用羡慕或者参照他人购买的计划。这就像每个病人都会有自己的药方是一样的。这是保险规划的细节和微观。
听风者,能于风声中辨其行迹,听其真律,顺风而行。跟风者,惯于热闹中借其声势,仿其形貌,随风而动。
所以,我希望你未来可以做个听风者而不是跟风者。
2)产品对比廉价思维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透明化,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投保之前,会去网上针对性的挑选产品,当这些人看了一些自媒体亦或者头条的对于某款低价产品的吹捧,而就会误认为价格越便宜的产品就是所谓“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尤其是现在很多互联网保险的产品价格不断刷新底价,让人的确容易步入某些认知的误区。
价格是衡量某款产品的责任优秀与否、性价比高低的唯一标准吗?
当然不是的,保险产品价格的背后是保险责任,另外还有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也是保险公司发展程度和品牌定位的体现。
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的保障责任尤其重要,同样50万保额的重疾险,为什么某家公司的是四千多,而另一家的是八千多?为什么后者的会贵这么多呢?
行外人看热闹,行内人看门道,你得区别这两个产品的保险责任在细节上有何区别,不同品牌等级的公司服务对于消费者的体验是怎样的,这些是价格背后的逻辑和价值体现。
我时常能看见一些酷爱标题党的公众号只要随便写一个类似这样的标题:《手把手教你两三千元就能买到一千万保额的保险》等等,就可以吸引一堆保险小白鼠跟着跳进去,只是,然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那些键盘侠当成韭菜一样收割的。
作为保险消费者,在买保险的时候想去挑选一款便宜的产品并没有错,但保险并不同于其他商品,因为一旦投保便是伴随着几十年乃至一生一世,保险作为家庭财务规划之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你仅仅是从产品的对比视角来看保险,思维一定是受限的,作为家庭的兜底闭环,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规划。
综上,我想表达一个观点——
如果你单纯的认为买保险真的那么容易,手指头在微信里、支付宝里、APP里随便点点就可以付钱投保了,那么,你真的错了,
你一定要相信,当你遇到一名真正专业的保险顾问时,你会发现他在为你的家庭做规划的时,他需要考虑的事情比你想象的更多,维度也会更宽。
也许给你的印象,保险销售是一个谁都能干的活,因为对于专业要求并不高,只要你会说话就好。
然而,事实却是极为相反的。保险销售是一项知识度非常密集,对于专业度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
因为我们需要结合客户的身体状况、家庭人口结构,收入及负债占比、可分配的现金流来做规划。包括客户可能出现的非标体,这个时候一定不是去匹配所谓最便宜的产品,而是核保结果最好的产品,其次还会考虑保险公司的后续服务质量。
保险本质是一个服务性质非常强的行业,因为在那些你看不懂的冰冷条款背后是温暖的人文关怀。
有一些无知的自媒体会鼓吹保险代理人的服务并不重要,看见这些的观点我真的笑了。
其实,你可以换位思考,你是否也会更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关心?当我们需要解答保险疑问的时候,能够有一个随时可以提供专业的解答,需要理赔的时候,也可以有个人能尽心协助帮忙办理一些手续,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恩,我一直认为服务并不是平日的嘘寒问暖,而是当我需要的时候,你刚好就在那儿等我,并且能够解决我的问题。
因此,当你投保的时候,一定要区别那些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不卖保险,暗地里却把你当无知韭菜收割的流量号,以及那些没有真实业务疯狂刷单的虚假平台。(对于某些保险自媒体我有话说)
最后,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韭菜天天护着镰刀,我觉得这是世间最可贵的品质,令人感动。”
3)产品停售思维
说到产品停售,又要聊到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了,恩,你要知道的是保险公司会人为创造一些销售的节奏,
例如每年新年时,保险公司都会有个关键节点,叫做“开门红”,大部分公司都会停售一些老产品,发布新的产品,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在这两个月里让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停售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行业玩了几十年,对很多人依然甜如初恋。
我曾说过,我们要不要买即将停售的产品呢?
其实,买不买这款产品还是取决于你对自我保障的重新审视,
例如,我现在到底还缺什么类型的保障产品?
重疾?意外?医疗?还是寿险?
如果我缺的明明是重疾险,而停售的却是年金险,明显这个就不适合我;
但如果我缺的是医疗,停售的也是医疗,那取其长,就是适合我的,既然适合就果断入手,若不适合的,停售了与我也没有任何干系。
最后,我想说随着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力升级,以及通过互联网化,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我相信保险产品的设计会越来越人性化、产品条款会越来越合理、对消费者也越来越公平。
所以,若是一款你所中意的产品停售,而你恰巧并没有买到,其实也不必惋惜,因为,未来更好的产品还是会诞生的,不用担心错过了懊悔不已。
但,你如果一直都是一个观望者,想等最好的产品出现再入手,那你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就是拖延的误区。
保险这东西不管怎么买,只有一个原则:“早买、早买、早买!早保障、早受益、早心安”。(关于保险产品停售,你必须要知道的事儿)
4)恐慌性盲从投保思维
什么是恐慌性的盲从投保思维呢?
我举个栗子,例如这次新冠状病毒的疫情爆发,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情绪,特别是身在湖北地带的人,更是如此,
再加上现在你所看见的微信朋友圈,很多保险销售人员对于危机意识的推波助澜,就很容易让很多人在恐慌性中近乎盲从的购买保险,这恰恰就是因为很多人在选择购买保险时缺乏专业中立的引导。
我平时真的神烦这种借机放大焦虑式的营销,特别是1月27号,科比意外身故,那天早上醒来的我,悲伤真的那么大,那么大,
但是,公司的群里真的就跳出一个SB,在群里直接问科比的意外坠机事件能否促成大家多卖几件保险,我当时没忍住,就直接骂了。
试问,如果保险业都是这种代理人借机焦虑式的营销,你能看得下去么?
也许意外和明天,我们都无法预知哪个会先行到来,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盲从投保的理由,
我一直在说,业务员需要被教育才能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卖的好产品,客户需要被教育才能懂得风险的不可控性及保险的重要性,而罗马并不是一夜建成,一定需要中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市场,
短期的新冠疫情是属于“黑天鹅“事件,我们不可掉以轻心,也没必要过度放大恐慌情绪,任何时候,当有一天你想买保险的时候,都需要追问自己为什么要买,你想解决家庭的什么问题?人身风险不外乎生、老、病、死、残,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几类风险,无人可躲(这一篇,献给正准备买保险时,思维混沌的你)
对于你,对于我,风险何时会来,没人可以预知,
因此,我们必须购买全险,啥是全险呢?
就是至少需要把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寿险这四种产品买齐,才算是一份完整的保障计划,如果你只是部份投保,意味着你的防护墙是不完整的,请切记。
最后,就是我希望大家都能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去购买保险,不要去纠结价格,而是要问自己你的问题解决了吗?有问题需要解决,就需要搭配合适的产品。
恩,即使没有疫情,你也要明白保险在日常对家庭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学会科学配置保险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如果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你想节省自己宝贵的时间,愿意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这也是一个极为专业的决定。
你要相信,时间管理最大的秘密就是你要学会占有别人的时间,专业的人可以帮你节省学习研究的时间,这也是我们所能够提供给你的时间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