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曾对罗斯福说:“这场大战(指二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1938 年 3 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下一个猎物看准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德国同样讲德语,所以算同文同种合并,其他国家无法插嘴。捷克斯洛伐克呢?师出要有名,它的境内有一块苏台德区,居住着三百万说德语的人,希特勒就指使其中的纳粹分子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当然不同意,希特勒就能利用苏台德区的人民被压迫为由,向捷克斯洛伐克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动员备战。捷克斯洛伐克与法国是盟国,打捷克斯洛伐克就等于打法国,英国又是法国的盟国,这样一牵动,又将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英国和法国都不想打仗,而最有实力制止德国举动的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积极斡旋,希望能和平解决。希特勒提出新要求,苏台德区不只要民族自治,还必须由德军占领,以便“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当然不干,宣布全国动员。希特勒调了七个师在两国边界,战争一触即发。 1938 年 9 月 29 日,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统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四国的首脑在慕尼黑开会,商量如何解决苏台德区。希特勒向张伯伦保证,这是德国“最后的领土要求”,他得寸不会进尺。张伯伦决定退让,以肉喂虎,反正不是自己的肉,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于是四国订下了《慕尼黑协定》,结论就是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第二天,捷克斯洛伐克拒绝《慕尼黑协定》,但英国、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不乖乖听话,一定要去惹老虎,那英法两国就没有义务协助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自知力量太弱,只好同意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张伯伦回到伦敦,在机场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一下飞机,就拿出那一纸签好的《慕尼黑协定》,在空中挥舞,说他争取到“一代人的和平”。在众人一片喝彩声中,有一只乌鸦不以为然,他就是丘吉尔。丘吉尔在张伯伦去慕尼黑前,就希望执政党和反对党成立一个联合声明,要求张伯伦要坚定立场,不能让步。结果没人理他,以为他是战争狂。张伯伦回来后,丘吉尔更痛陈这个《慕尼黑协定》是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对张伯伦说:“在战争与屈辱面前,你选择了屈辱!可是,屈辱过后,你仍然得面对战争!”这个立场引来嘘声、批评、攻击,他差一点儿被罢免,失去席位。张伯伦的声望如日中天,1939 年 1 月,有人提名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许多人认为实至名归。这时一个瑞典的议员埃里克·勃兰特看不下去,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向他们推荐希特勒,因为如果张伯伦可以得和平奖,那怎么可以漏掉希特勒?希特勒的功劳比张伯伦大,他才是和平之子。信中充满了讽刺的语意,这才泼了一桶冷水,让和平奖委员会的人冷静下来,没有把奖颁给张伯伦。可是事情传到外面,欧洲许多人以为真的要颁给希特勒,纷纷附和,向希特勒道喜,拍他马屁。这又印证丘吉尔的另一句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后来希特勒变成头号战争魔头,有人出来骂勃兰特是混蛋,居然曾经提名希特勒得和平奖。可怜的勃兰特不知被多少人骂。事实证明,1939 年 3 月 13 日,希特勒撕毁协定,并吞捷克斯洛伐克,而后目标转向波兰。张伯伦在 3 月 31 日发表声明,说如果波兰受到德国侵略,英国一定支持波兰,向德国宣战。结果五个月后,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印证了丘吉尔当时的预言。原来人人嫌弃的乌鸦,这下取代张伯伦成为首相,领导英国对抗德国。如果当时去和希特勒谈判的是丘吉尔,那么历史一定改观,因为他不相信希特勒,所以不会让步。他讲话的样子,也一定会让希特勒明白英国会跟他干到底。偏偏那时人人害怕打仗,所以大家喜欢温良恭让的张伯伦,丘吉尔就不得人缘。否则本来这场大战如丘吉尔所说,是可以在开始前轻易制止的,可惜因为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就好像每年元旦都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每天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坚持运动,坚持健康的生活,这些都是很明确应该坚持的,但如果你选择了妥协,那么妥协之后,你还是要坚持去完成!如果一件事你早晚要做,那早做比晚做效果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