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竞争的逐步激烈,当今的科幻电影纷纷开始"给传统故事套件科幻的貂",感官冲击之余,往往让人心生扫兴。散场的夜宵上往往聊的都是些职场八卦、微博段子,对于电影本身难有余韵。
所以,在刚开始看《CHAPPiE》时我内心是拒绝的,明明是硬核的设定,却一个劲的卖萌,我找谁说理去?但最终峰回路转的情节设定却让人眼前一亮,我那久未开启的脑洞,似乎也缓缓打开了。
熟悉日式机甲漫画的朋友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对《苹果核战记》以及《机动警察》的致敬(知道我在说什么的人,你已经老了)。《苹果核战记》中的Briareos设定中原为真人,后通过技术更换为机械身体,成为“兔耳”机器人的始祖,致敬的同时也暗扣了本片的情节。而同样作为警用机器人,《机动警察》中的Patlabor有着类似高达的“载人机甲”设定,通过驾驶员的更替,投影出人性的不同侧面。查派在设定上则动用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通过强大的自学习能力,心智逐步从幼儿阶段成长为青少年,而伴随这种成长的便是对周遭人类心智的模仿,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人性间的矛盾。



在片中,查派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在几分钟的训练后便能识别玩具、动物以及人物。现实世界中的人工智能是否也能达到如此高的学习能力?
在现实的学术领域,Google可说是机器学习的翘楚,为了模拟人类大脑曾于2012年公开过Google Brain项目,通过1000台计算机组成的神经网络分析1000万张含有猫脸的图片后,终于可以独立判断一张图片中是否存在猫脸……听着有些low,但真的是算法的极限。而在去年,Google由此项目发展而成的Deepmind部门开始训练它的强化版玩Atari系列的街机游戏——不要惊讶,让人工智能独自摸索游戏规则,这才是个中难点。

有趣的是,片中的查派已经玩起了PS4。相比老式街机游戏,现代游戏的规则设定与操作复杂度都上升到了全新的维度,对应的处理器运算速度、数据存储空间、能量需求都有指数级别的暴涨,这都无法与查派呆萌的小脑瓜对应……
所以,当前对人工智能的失控忧虑还仅仅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臆想。但比起人工智能的“失控”,或许他们基于自身逻辑下达的“准确判断”更令人胆战。在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并试图走向商业化的今天,最大的阻挠其实来自法理上的复杂性——事故发生时,驾驶程序对车内或车外人员的生命安全总有偏袒的一方,这是否可定性为对另一方的谋杀?似乎在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概念之前,还得先学会如何与人类对打官司。
可能不想给人以突兀的感觉,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交代查派的智能(以及萌值)成长,也刻意将成长速度压制的很低……直到它开始上网。真是只有二进制才能更好的理解二进制,对电子化信息的学习能力大概算是电子化大脑的种族天赋,一通考据之后,查派便读取出了自己的完整意识结构开始研究(不用怀疑,那时候的github一定是万能的)。
这里有个小细节,查派动用了十几台PS4做并行计算——Sony曾经允许PS3用户安装linux系统,很多科研机构确实会利用多PS3并联的方式架设廉价的计算中心(PS3芯片的算力性价比非常高),但最终Sony还是以防止盗版的目的给设备上了锁。如今只能在电影里重现这一场景(制片方还是Sony自己),真是唏嘘。
和很多单纯把人性赋予机器的套路不同,影片亮点在于结尾的设置(抱歉直男略过了贯穿全片的萌点),人类的灵魂猛然转移进了电子化躯体,导演可能觉得冲击力还不够,末了又利用记忆的存档再造了一个已死去的人。观众原先的思绪一直在试图解答“查派在我眼中是不是人类?”,眼看剧情临近完结,心中答案呼之欲出,人类和机械之间的边界却在霎那间消失了……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一幕的心境。
之后仔细思考这一情节,其实是将近乎永生的躯体赋予了人类,观众为主角们的重生而喜悦的同时,却也诱发出内心深层的恐惧。
这个状况似乎比克隆人的问题更为复杂,克隆人只是继承你全部基因的生物个体,需要从胚胎开始重新成长,Ta的人生经历与学习轨迹无法做到与你的过去完全对等,所以Ta并不是你,只是个你族谱里不太好落笔的“同辈兼亲生孩子”,伦理困境也主要围绕在亲缘领域。相比之下,“灵魂转移”一方面将意识与物质彻底剥离,另一方面又是一次完整的意识拷贝。设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本身是电子化、数据化的生命体,你写下的一段C语言程序是不是也可以视同子女?它有没有继承权?(顿时感觉,全体程序员都是在某种程度上造孽……)
另一方面,“新陈代谢,代代消亡”也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基础规则,如果你真的能依靠不断更换电子零件来修复损耗、保持活力,恐怕维持地球资源平衡的唯一方式就变成了定期的战争与杀戮——而崇尚生命的价值,恰恰是人类文明的根基。
作为科幻作品,其中的诸多讨论先于社会的发展,甚至太过超前,给影片本身带来诸多硬伤。但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从未在一夜之间被技术颠覆,随着现代科技背负的伦理责任逐步加重,一切改变都将被限制在相对缓慢与渐进的过程中。当人工智能真的出现,必定不会让它直接驱动属于自己的躯体,更可能是以Siri这样的虚拟助理的形式先行渗透。当意识复制成为现实,也必定不会直接用于生命、机体的延续,而是在脑科医疗领域率先铺开。
回到电影本身,片中的造物主在经历转移之后看到了自己的尸体,迅速明白发生了什么,在无奈之下开始了自己的机器人生涯。此处我想吐个槽:人类的“记忆”并不完全由脑掌控,类似身体肌肉、骨骼、神经网络的具体状态与构成其实也是“记忆”的组成部分。比如换上义肢的伤残军人,他们往往需要数月到数年来适应旧躯体的残缺,并重新熟悉新身体的使用,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适应。而剧中造物主在传输完成之后不出几秒便协调了这种大脑、器官、躯干的底层变更,并全速逃跑,感觉就像是装好了驱动,弱化了人性的因素,影响了感染力。如果出现适度的呕吐、晕眩、瘫软、抑郁、自我怀疑等并发症会更显真实。(你……够了)
这种表现在最后尤兰蒂的复活中应当会更显突兀——由于记忆存盘点比较早的关系,她根本不知道原版的自己已经死去,作为一个精神与肉体都无法与原版对应的复制品,她真的还能被叫做尤兰蒂么?同时,在莫名其妙的醒来之后,发现原本是落魄浪人的自己陡然成为数千“查派”(已经成为机器人物种)的女王,这种心理、生理、社会关系上的多重落差简直是对普通人类心智的毁灭性打击。
导演曾在访谈中表示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后续虽然留有伏笔,但具体到能否有下一部,要看票房表现……我倒是毫不担心剧情走向,光是以上两位主角的自我认知就足够支撑下一部电影的主线,并涉及到更深的人性层面探讨。但在飞天大叔、肌肉猛男、紧身衣美女的频频夹攻下,你在寻求的,真的还是影片的深度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