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卫红的第55篇原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运命论>
01
今早拜读了《曾国藩传》的第四章,主要讲的是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后郁闷的为官生涯故事。
曾国藩升为礼部右侍郎后,意味着从此就有了实权,每个星期都要见皇帝汇报工作,内心非常激动,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再那么兴奋了,甚至想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家。
为什么升了官却这样郁闷呢?原因有:
第一,当年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让曾国藩的抱负无处释放。外有鸦片战争,内有朝政腐败,道光皇帝有心无力,在这样一个因循懈怠的政治环境下,虽然已经是高官了,但想以一人之力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如同以卵击石,没有任何可能。
第二,得罪了咸丰皇帝。咸丰登基时年方二十,新官上任三把火,树立了自己任用贤人、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曾国藩天真的以为咸丰就是这样的人,满怀欣喜的不停的纳谏。哲学告诉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年曾国藩就是没有看清本质,没有理解咸丰的生长环境,没有看懂咸丰实际是一个平庸、自卑的人,也没有明白人性的弱点,卡耐基说过:批评是危险的,它会严重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并使其产生挫败感,最终激起他的反抗,甚至有时会置人于死地。最终曾国藩的一篇批评咸丰的奏章彻底激怒了咸丰的底线,面子上接受,实际经常给曾国藩小鞋穿。
第三,得罪了皇帝的同时,还得罪了几个位高权威的大人物和普通同僚。本来人际关系很好的曾国藩,因此人际关系网开始破裂,咸丰二年,曾国藩从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几乎变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当时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十足的愣头青,不懂官场之道,太过于理想化。
02
我领导也经常说我太过于理想化,说实话,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觉得自己想的理想化是没有错的。我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高己卑人,对于知己好友说话很直,总会不自觉用一种人浊我清的态度去说教别人。
有一次同事实在受不了就跑到领导那边哭了,抱怨我给大家带来太大压力。当时还不能理解她的心情,现在静下心来,觉得自己是有点傲了。
不论是官场职场,还是自己创业管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国家,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都不能太过于棱角分明,圆融、底线都要有,需要学会中庸之道,学会以柔克刚。
03
高老师经常说我们读书时要学习常识,以前不是很明白,什么是常识,现在总算理解了。
我们不能单一的只看落地方法,更要看懂常识,理解人性。混迹于社会,有很多身不由己,但需明白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凡事不可过激。
今天,你因为人情世故而固执了吗?因为职场潜规则而固执了吗?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