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智慧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作者: 明德经典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17-01-08 21:20 被阅读4050次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我国古代的养生家们总结了不少养生经验,可概括为“十六宜”。但“十六宜”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明代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冷谦所著《修龄要指》一书中提出“十六宜”,其中包括“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皮肤宜常干沐”。

明代著名学者李厚德(自号戒庵)老人,善用“导引保真法”养生,他在85岁高龄时,仍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智力不衰,步履轻健。他总结的在“导引保真法”中,也有“养生十六宜”的内容。

明末李士材著有多种著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养生十六宜”,其中有“养生者发宜多梳,面宜多迭,目宜常擦,齿宜常叩,津宜常咽,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足宜常擦涌泉,一身皮肤宜常干浴,大小便宜咬牙勿言”等。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著名的方药学家汪昂,在他编辑的《医方集解·勿药元诠》里,也记载了类似的“养生十六宜”。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现在常指的养生“十六宜”:

1、发宜常梳:清晨或平时以十指代梳,轻柔地梳理头发100次。可消除疲劳,清醒头脑。

2、面宜多擦:起床后用双手手掌轻轻揉擦面部,次数不限,发热为宜。可使容光焕发。

3、目宜常转:双眼球按顺(逆)时针方向转动各20~30次。可清肝明目。

4、耳宜常弹:双手掌紧按两耳,用食指弹击枕骨36次。可清醒头脑,增强智能和记忆力。

5、舌宜舔鄂:舌尖舔向上鄂,在口腔绕动36次。可使人体气机通畅,津液自生。

6、津宜数咽:舌在口中绕动生成的津液(口水),分数口徐徐咽下,意送“丹田”。可健脾胃,调气养神。

7、浊宜常呵:用鼻吸气,以口将浊气慢慢呼出体外,吐故纳新。可增强肺功能。

8、齿宜常叩:上下牙齿多次互相叩击。可使牙齿坚固。

9、背宜常暖:背部应经常保持温暖,可防感冒,固肾强腰。

10、胸宜常护:胸部应经常用手擦摩,可暖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

11、腹宜常摩:腹部应常作左右上下或绕脐顺时针方向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胃功能。

12、肛宜常撮:端坐或平卧凝神吸气时,用意提起肛门,呼气时放松。可防治便秘、痔疮。

13、肢节宜摇:经常转动四肢、肩臂、腰膝等各关节。可防治四肢麻木、关节炎。

14、足宜常搓:每天早晚以左右手交替搓摩左右脚心100次。可降血压,助睡眠。

15、肤宜干浴:常用手掌擦摩全身,进行“干浴”。可使周身气血畅通,疏经活血。

16、便时勿言:大小便时应紧咬牙齿,禁口勿言。多言耗气,禁言养气。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乾隆皇帝养生的“十常四勿”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清乾隆皇帝活了88岁,得益于他42字养生诀:“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42字养生诀即为许多人熟知的“十常四勿”:

十常四勿:

“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

“四勿”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养生家的“十六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hc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