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爱是什么》,由于时间的关系,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但是通过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也基本对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之所以看这本书,源于最近我对于爱这个话题产生了一些困惑,想通过一些经典的著作,来为自己拨开迷雾。
最近我的身边有两个人,一个是无论外形,还是个人条件,性格特点都很吸引我,但对我并不是很热情,另一方面,他比我小很多,让我并没有太大信心。另一个非常爱我,外形一般,工作一般,但对我非常非常包容与体贴,缺点是有婚姻关系。
严格来说,这两个人都不是最佳人选,但至少年龄小的是单身,我们可以符合社会道德地交往。另一个,既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在这种感情当中,我也会承受很多的痛苦。
所以我要求还在婚姻内的这个男人,如果真的想跟我在一起,先去解决好家里的问题,拿到离婚证之后再来追求我。而对于年龄小的这个,我深知发展出符合我要求恋情的可能并不大,但我却不受控制的被吸引。
以前看过苏珊·福沃德的《执迷:学会正常的爱与被爱》这本书,我知道我对他的感情其实并不是爱而是一种病态的执迷,我也会有意识地利用书中给到的方式去控制自己,苏珊给到的方法包括:写日记,给自己设定情感假期,找一个“情感之锚”,找到新的兴趣,做喜欢的事。我现在更多的用读书,写字的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目前我的生活不至于因为一份不健康的感情受影响,对我而言已经非常好。
我常常思考,人会因为什么而爱上一个人,我想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
芭芭拉在书里告诉了我答案,爱并不是只限于狭隘的男女爱情,亲子之情,其实它的范围非常广阔,爱只是在某一时刻的某种积极情绪 。只要某个时刻,有联结的人之间,产生了积极共鸣,就会激发起爱的感觉。 同时在先决条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安全感。对 安全感的感受及需求不同,那么产生出的爱的感受强度应该也会不同。我想这大概就是两个人之间,爱的感受有强有弱的差异吧。
所以其实如果这个人跟你产生的爱的能量值并不同,不应该纠结。有两个方法可以应对,首先,主动降低自己的能量值,并通过一些方式努力提高对方的能量值。其次,一定要给自己设置期限,如果通过不断的努力 仍然无法达成双方同频的积极共鸣,那么就应该改变目标。
人之所以痛苦,可能就是因为总是去期望,完全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对待感情也是如此,但如果我们弄明白了爱的原理,就应该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方向,先设限,再设目标 ,调整,直到真正达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