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今天复习的是《付费就是捡便宜》的第三个问答章节。
为什么你对别人说的话,讲的道理,提的建议,你认为很好,很有用,可是却很少有人相信你,听你的话,照你的建议去做?
不是你说的话不对,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说那话的资格,再进一步说,就是你对别人说的那些话和道理你自己都没有做到。你也只是知道了,思考了,最多在开始行动的路上,还没有行动的结果出现。就好像一个乞丐看了股神巴菲特的自传后给你讲如何发家致富,你会听他讲吗?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最能体现这一点了。
为什么很多家长天天唠叨孩子学习,看书,少打游戏却没有一点效果,不是因为孩子认为家长说的不对,而是他们认为家长不具备说这些的资格,或者更具体地点,家长天天唠叨孩子要做的事情自己连一点都没有做到,什么都没有做到,就想凭着两张嘴去影响孩子,希望渺茫。
如果家长把要求孩子做到的那些学习习惯,甚至生活习惯自己都身体力行先做好,成为孩子崇拜的人,尊敬的人,到时候再去说这同样的话,甚至都不用说,孩子就会自动做到。
家长,要成为那个对孩子有“唠叨”资格的人。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如此解释。为什么老师天天觉得自己掏心掏肺,那么为学生着想,天天给学生讲道理,然而就是有部分学生似乎豪不领情,一点儿听不进去老师的苦口婆心。我现在明白了,不是你说的话不对,不是学生不想改变,而是老师不够说这些话的资格,老师没有成为学生佩服和崇拜的人。
老师对学生的说教,什么“要每天读英语,每天背故事,每天……”,有几个老师自己能做到要求学生每天去做的?老师对学生讲的道理,什么“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才可以有更多选择”,什么“先苦后甜”,什么“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学的东西以后用不上”,老师自己有在践行这些道理吗?
学生看到的就是在他们眼前这么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你,会讲一大堆道理的你,也没有看到会讲“大”道理的你做了什么“大”事,所以你的话不足以对他们产生影响力,不足以让他们下定改变的决心。
老师,要成为那个有资格“说教”学生的人。
原来如此。不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孩子,学生,要让他们听进去你说的话,对他们产生影响力,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就像《得到》上的老师们,谁在开专栏之前做过的事情最牛,最有影响力,谁的专栏就会卖得最好。
那既然要成为对身边的人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做出让人佩服的事情来,让人佩服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每天跑步,每天读书,每天早起,每天学英语、背英语,每天做早餐,这些持续做下去都是让人佩服的事情,都会让你说出来得话更有力量。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到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并且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积极变化的事情上。
唯有注意力才能产出你的影响力,珍惜时间,珍惜注意力,记录注意力的开销,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成长,带着耐心,一点一点成为better yourself.
2. 昨天晚上睡觉前看了一会儿手机,然后就怎么也睡不着,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精神状态很不好,学习了一个番茄钟之后好困呀,我知道我可以通过做下运动改变瞌睡状态,但我也知道如果死撑着不睡觉今天一天的状态肯定都不好,所以我毅然决然地又躺床上睡觉了,睡了一个半小时,果然,睡足了精神就是不一样。
上午在办公室一上午精神都很好,效率也更高。因为在路上就提醒自己到办公室先列计划,安排好工作上的事,所以一进办公室就开始干活。上午把英语阅读完成。
中午回来做饭吃饭休息十分钟开始学习专栏,因为复习的少也很快完成,然后就是整理写文章。
3. 今天注意力开销:

4.今日坐享:
15分钟。自己感知时间,在16分停了下来。早上五点,外面真安静。先观想了一下未来,然后关注呼吸,相比晚上坐享,各种涌入的思绪要少很多。
今天看到一句话: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产生的原因吧。
越行动,越改变!悦行动·悦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