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

作者: 兰若_f318 | 来源:发表于2020-11-29 22:02 被阅读0次

周末,哩哩啦啦下了一周的雨总算停了。天依然有些清冷,我围了围巾,裹上大衣,准备去家访。先生呢,陪伴兼司机。我们的脚步总是走在一起的。

第一站先去小瑞家。按着他前一日画给我的地图(**路走到尽头左拐,走到桥头再向北,村口右手边第一家便是。),我们很顺利的便找到了。

这是一座普通的二层小楼,样子有些陈旧,应该有些年头了。在经济比较富足的江南小村,与周围散落的光鲜亮丽的农家别墅相比,这房子多少有些寒酸了些。小瑞自小就跟爷爷住在一起,父母都在杭州打工,一年到头都难得回来一次,亲情仅仅靠一通电话、一些吃穿用度来维系。这孩子倒也算懂事,从不惹事生非,只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学习习惯和成绩几乎是一塌糊涂。社会考试,“雅典”竟写成了“亚点”,两字错一对,真是让人苦笑不得。

小瑞的爷爷在家,叫我们上了二楼。一个女人正给一个小娃娃换尿布,身旁还坐着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娃娃。女的正是小瑞的妈妈,为了小瑞,一个月前从杭州回来了。那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娃娃,是小瑞的双胞胎弟弟,八个月大。长得浓眉大眼,不哭不闹,乖乖的听着我们说话,可爱得紧。

话说小瑞一家是江苏盐城人。爷爷四十年前来此务工,然后就在这儿买房落户安了家,两个女儿就嫁在了本地,孩子比小瑞还大些,也不太好好念书。小瑞放学回家,作业草草写点,三五分钟,板凳都还没坐热乎。周末不是跑出去玩,就是一堆孩子来家,看电视,玩手机。爷爷喊起也不听。妈妈回来了,一边照顾俩小的,一边还得盯着两三部手机做网店生意,顺带管管小瑞的学习。相比之前不在身边,情况总是能好点。但其中的辛苦,自是不必言说的。

第二站去了小楠家,就在我每天上班经过的路边。打个电话,小楠便和他的妈妈从小巷子了走出来了,带我们进了路边的小吃店里。小店破旧不堪,冷冷清清,没一点儿烟火气,看样子歇业很久了。

小楠一家来自山东,爸爸在厂里打工,经常加班到八九点,妈妈原来开了这个小吃店,因为卫生条件不过关,营业执照办不下来,就弄个餐车在路边卖早餐。路对面就是“碧桂园”的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多,所以早餐的生意也还不错。只是要辛苦很多,夜里两点钟就得起床准备。为了不影响父子俩休息,一家三人租了两间屋子,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店里的二楼上。小楠跟着父亲住,说男人也懒懒散散,对孩子的教育根本不上心。她一个人起早爬半夜,白天补个觉,也关不上孩子。周末孩子趁她睡着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一天也见不着个人影。

这样的家庭环境,小楠的学习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脑袋挺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作业经常不交,成绩也一塌糊涂,上个职高都困难。正赶上青春叛逆,父母喊起,总是不大听的。脾气还倔,跟他妈妈怄气,几天都不讲话。

怎么办呢?当着他妈妈的面,又给小楠做了一番思想工作:父母在外谋生的不易,以后的出路,寒门出贵子的例证……掰开了,揉碎了,掏心掏肺的说了很久,小楠妈妈红着眼,小楠站着一声不吭。唉!也不知道他能听进去多少?

汉文一家是江西人,兄妹俩都跟随打工的爸爸妈妈在此地读书。爸爸对兄妹俩的管教很严格,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只是反应汉文经常作业写到十一二点钟,是不是学校的作业太多了?成绩也没啥进步!十一二点?乡下的学校,哪有那么多的作业?城里的孩子作业比这儿多多了,也还没到这个地步!我如实说了情况。一起帮着汉文找找原因:就是效率太低了!晚上睡得晚,课堂效率低,作业自然困难,长此以往,有些恶性循环。加之本来基础就不是很好,学习自然也就费力些。不过较初一比,自然是进步了一大截的。

望子成龙的心切可以理解,不过汉文的爸爸,这个有些虚荣心的江西男人,老是抓住孩子的弱点不放,心似乎太急了些!有些花是要慢慢开的,因为集聚养分的还不够啊。但离初三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是一定的!教育,什么时候才能慢下来,等等那些还不太跟上脚步的孩子呢?

一晃儿,半天过去了。我和先生街上找个面店,一人吃了一碗面,补充能量,歇歇脚,也热乎热乎身子。窗外,路对面的包子店里,热气蒸腾,这个阴冷的天似乎于此多了些暖意。街面拓宽了,也变干净整洁了。临街开了很多的新店,转角的蛋糕店、奶茶店的生意最好,菜市场依旧是最热闹的地方。只是车水马龙,人们都形色匆匆。小镇上人们的生活节奏似乎快了很多。一如我们,每天形色匆匆,从家到校,都没有时间抽身出来打量一下身边的这个小镇。尤其是近三年的离开,小镇诸多变化,真要出来逛逛,有些地方竟都不认识了呢!时间,距离,总是将熟悉拉向陌生!

饭毕,又访了三家。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安徽的,山东的,还有贵州的。情形大抵都差不多,父母都忙着在厂里上班,基本顾不上子女的教育学习,小苗长好长孬,几乎完全靠自己。听话懂事点的,父母就省点心;不听话不懂事的,是管也管不了,教也教不了。

浩浩的老家在贵州,有两个姐姐,都听话懂事,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都在此地考上了高中。二姐学习尤其好,这次期中考试,年级考了第二名。她初三时读在数学陶老师的班里,陶老师也经常提起,轮到这个弟弟,让人头疼得不得了,一点儿不想读书,又不体谅父母,周末更是跑东跑西的不着家。挺好个孩子,为什么不想读书呢?

不由得想起十一年前我的学生小杨,老家也是贵州的,父母都在此地打工,初三第二学期转回老家读书,后来上了高中,考了山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到贵阳工作,靠自己努力,在贵阳连房子都买了。

现在的孩子都咋了呢?都说寒门出贵子,人穷志不短,这话在当下,好像不成立了。

清冷的天,风也一阵凉似一阵。我和浩浩的妈妈在路边说这话,这个身材不高,脸上写满生活艰辛的贵州女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起生活,说起家庭,说起孩子,眼圈红红的,我的心里也泛起一阵阵的酸楚,有好几次,竟不敢直视她的眼睛……

独山脚下,新农村风光甚好,宽阔的马路,成片的金黄稻田,正诉说这丰收的喜悦。只是,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道阻且长,任重道远……又似乎,我们很多时候的工作,脱离了实际,也走得太快……又似乎,很多事情,不是光凭学校和老师所能及的,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一步一步的来解决问题。

驱车回城,已然近四点钟的光景。行道树从窗外飘过,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新的一周又要开始了,我该怎样去把这些迷途的孩子引上正轨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kl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