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规矩与方圆老杨一早醒来未起身,打开头条,一则小新闻拨动心弦,于是起床发此文一发感慨,并向故事中老人以表尊敬:
防疫期间,背后有多少人挨饿进不了食,未曾有统计数据,其中就有一位老人和她的孙子,平日老人靠捡破烂为生,祖孙相依为命。十日未出门,家中口粮已尽。
出于无奈,便领孙子来到某家超市向店家赊米,店员一听说老人来意,便予以回绝,此时店老板闻讯上前,听老人想详情诉说后,果断抬出一袋大米赠与老人。老人感激,连忙与孙子一同跪倒在地以表感激之情。
老人独自一人赡养孙子,这是门规家风;
店员不能私自赊米,便是店规;
店老板施舍大米,乃是道德之规,自律的表现之一;
奶孙跪地感恩,故属礼节之规。
--壹--
一百年前的人和一千年前的人相比,生活方式几乎无恙,可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一百年前的生活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百年我们跑的太快,于是难免我们边跑边掉东西,一边跑一边掉,值钱的和不值钱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来不及思考更别说辨别,一并丢弃,直到某一刻觉得部分还有用,只好回头再找,好是费力。
比如就好比这--规矩!
谈及规矩,说来话长,首先要能明白何为规矩:
《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
《管子·法法》说得好:“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
规矩说大也大,比如一个国家或联盟的法律法规,联合国的国际法;说小也小,每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规、族训,每一家公司的企业准则、规章制度,每一个人的原则、底线等。于是有了这些规规矩矩,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保一方平安。
国家有了规矩,就有了国之风范;家有了规矩,就成了家风、门风;人有了规矩,则产生了自律,越自律越自由,也成了现在人们努力的目标。
--贰--
北宋时期,有位进士其名杨时,从小喜好学问,四处寻友拜师,曾拜于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经推荐至其弟程颐,拜于门下。此时杨时已四十有余,学问也就相当之高,但仍不忘初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尤其是尊师敬友,老师喜爱有加,成为程颐得意门生,随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师弟向程颐请求学问,不料老师正在屋中小憩,于是告知师弟不能打扰,二人便在屋外等候,难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二人立与雪中,寒意逼人,师弟劝说杨时离去,但屡屡被杨时劝阻,随后无奈便只好等候老师醒来。
程颐醒来,见此二人如雪人一般,颇为感动,于是以后倾其所学授之于杨时,杨时则不负老师所望,习得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南方传播程式理学,成独家学派,后人称其“龟山先生”。
于是便有了典故“程门立雪”,为后人所传颂。在这里,规矩就成了杨时的尊师重道。
秦王嬴政能统一,除了历代秦家积蓄,还要重谢一人--商鞅,他的变法称之为“商鞅变法”。起初变法困难之巨难以想象,因为要触及人的传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秦孝公在位支持商鞅变法,但当时战争频繁,人心惶惶,要变法就要立威信、得民心才行,于是商鞅就下令,在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此木搬于北门,则赏金十两。
起初百姓疑惑不解,不敢信如此轻而易举就能得如此高的赏赐,于是没人行动。商鞅观其反映,随即将商银提高至五十金,于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终于站出来把此木扛之立于北门,商鞅立即就赏于五十金,从此在百姓心中树起威信,变法也很快实行了下去,秦国则快速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全国。
这里的规矩,就成了法律,可见此威力。
--叁--
现观老人之举动,说明在现代化文化激烈推进中,我们有些东西还未丢完,其实也不能丢,因为有些东西丢了就可能再也拾不起来了,就算拾起来可能也不是完整的那国、家和人了。
此时老人有规矩,也体现出了她的尊严。
疫情期间,有人懂规矩,闭门好好在家,忍耐寂寞,为武汉祈福;
有人则不懂,不听劝阻,聚众玩乐,一句“闷得慌,待不住”,把仙人羞的一塌糊涂!
-----------结束语----------
文 / 老杨的生活启示录
声 / 头条 简书 公众号同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