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女女《花花苔、白蒿蒿和车前前》
原创首发,非专业评论,读文心得,文责自负。
我读书,尊从内心,不太跟风。
这是我的习惯。按我的看法,只凭直觉,适合自己的书,就读,不适合的,哪怕是世界名著,诺贝尔奖作品,也不看。
我曾有过急功近利,盲从的时侯。那时买过一些名著,如昆德拉的,歌德的,但后来读不下去,最终束之高阁。
作者发文频率不是很高,但都令人惊喜,耳目一新。
今天,我打开简书,在她的头像网名后,看到题目,《花花苔、白蒿蒿和车前前》,眼前一亮,想一看究竟。
作品取名新颖、别致,全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叠字,“花花、蒿蒿、前前”。
作者是位孝女,她开宗明义,给父亲采药。
她先采到了蒲公英,薄公英在我们这里很常见,但我却没发现它有那么多奇效,更没想到它有什么象征寓意。
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晴。
作者发现了,而且写的很很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农民的顽强的生命力。
“黄土高原,多旱少雨,特别是春天,蒲公英破土而出并随处而生,可见其耐寒耐旱的生性,就如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县原文化局局长吴建华写过一部叫《黄土部落》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是个刚成年的农家孩子,名字就叫花花苔,象征着这里民们的顽强的生命力。”
我觉得,真正的读书、写作就是人格的修炼。读真正的经典是与智者的心灵感应,心灵沟通。同时也是人格修炼。
作者这篇文章,就心系人民,充满人间大爱!
接下来作者又写车前子,“车前子,……实在是金贵,但在我们当地人眼中,它就是喂养牲畜的草料。是呀,这车前前随处可见,就连砖缝里房顶上,只要能落住土的地方,它就能长出来,不怕干旱,不惧践踏,甚至是越踩越长,真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和当地人民一样,依托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最后作者写白蒿蒿,“……白蒿蒿学名菌陈,味苦辛,性微寒,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我此次虽然不需要,但是不知怎地,还是顺手挖了许多。或许是想起母亲说过,她年少之时,正是通过采挖药材挣得学费,”
作者还想到母亲年少时的艰苦。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有同情心,爱心。再次见证作者的人格魅力。
最后说说作者的文字,我觉得用朴实无华,恰当不过。
我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较偏好西北作家。贾平凹、刘亮程的文字,“禅”味太重,非资质高深者难以企及,难以学习。
陈忠实的又太土。我最钟情路遥、张贤亮和雪漠。他们的文字朴实无华,又寓意深远。
再看作者的文:
“蒲公英对于当地人来说,特是一个洋气的称呼,花花苔才是我们的俗称。至于为何这般称呼,窃以为,在黄土高原上的北豳之地,经历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之后,春天的气息最早是从那些向阳的土地上萌发的绿芽体现出来的,蒲公英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它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几乎同时点缀在其间的点点黄花,色泽鲜艳规点点黄花色泽鲜艳靓丽,顶在细细的茎管上轻轻摇曳着,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呼吧。”
同样朴实无华,行文不急不躁,娓娓道来。
我不善评文,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大美自然”。作者行文,自然而然。
当然,作者也许过于匆忙,文章后半部分写的稍显急促。瑕不掩瑜。她资质不错,文字功底扎实牢固,会越写越好。
2024年4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