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 Fred_wdl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20:42 被阅读0次

1996年,《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考尔跟随商业探险队攀登珠峰,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遭遇强烈雪暴,使1996年成为2014年珠穆朗玛峰雪崩事故以及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发生之前攀登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年。本书作者在事故中逃过一劫,回国后将亲身经历写成这本书——《into thin air》。

本书是纪实体的,没有太多的起承转合,贵在真实。开头先铺垫了一下,介绍了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夏尔巴人社会的概况以及他们在攀登珠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攀登珠峰的路线及难点,了解了这些背景,可以对珠峰有个大致的认识。随着探险队的海拔不断攀升,珠峰一点点露出它隐秘的一面,气氛也逐渐紧张起来。

攀登珠峰并不是一鼓作气地冲顶,而是分阶段做适应性攀登。在珠峰共有5个营地,除大本营外,还有海拔5900米的一号营地,6400米的二号营地,7500米的三号营地和7950米的四号营地,作者所在的探险队,在几个营地之间来回切换,逐渐增强身体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在适应了四号营地后,探险队决定于5月10登顶。

书从这时候开始,节奏突然加快,在8000米的高度,一分一秒都和生命紧密相关,尽管预知了悲剧的结局,作者还能用精准的文字描写,让人仿佛置身现场,忍不住去关心每一个人的命运。

海拔8000米以上,只有冰层和岩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地面的三分之一,那里是生命的荒漠,从这个角度来说,珠峰就像火星一样。在最险恶的环境下,你无法依靠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在生命的边缘,人的绝望被无限放大,人性在这里一览无余,暴风雪加剧了这一切,你甚至只能看着队友在你面前呼号而无能为力,在转身离开前,你能做的就是用冰雪和石头将他埋葬。

珠峰如此壮丽,吸引着勇士们前仆后继地尝试站到它的顶端,但如果你对它失去了敬畏之心,或者哪怕只是运气不好,都会看到它最凶残的一面。

相关文章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 【美】乔恩.克拉考尔 概述: 1996年山难记录,一群孤独英雄的路程 读书来源: 公众号文章“阿里云的这群...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 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舒适区是一个想当然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对他的定义往往不明确。那我自己来说,当我完成了一张看似精美的图纸...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1996年,《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考尔跟随商业探险队攀登珠峰,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遭遇强烈雪暴,使1996年...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本书的作者正是美国户外杂志专栏作家也是登山家乔恩克拉考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有机会能够感受到风险的,除了金融投...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读后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曾经,我对于登山运动被归入极限运动,表示不解,在我看来,登山不是人们休闲健...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有感

    一直觉得骑行进藏、负重徒步千里的人很值得称赞。看了本书后,才惊觉登顶珠峰这种极限挑战,不仅仅是体力、技巧、金钱,每...

  • 66/100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王坚博士(哦,以后要称呼为院士了)在朗读者上读了这本书的节选。这次幸运的作为荐书人也就推荐了这本自...

  • 从《绝命海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1996年5月,著名户外记者乔恩·克拉考尔随商业登山队登顶珠峰,而后暴风雪夺去了乔恩5个同伴的生命,包括两名经验丰...

  • 读《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经典语录

    人们之所以总在悲剧里扮演角色,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现实生活里存在着悲剧,然而悲剧却真的在文明世界里上演。—奥尔特加·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wp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