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促
结与促对,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为热促,则热之至矣。
结: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诸般阴积症,温补或平安。
(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内有积病,沉结内有积聚。”)
促:促脉形同数,须从一止看。阴衰阳独甚,泄热只宜寒。
(濒湖曰:“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有生。”按促只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三指禅》)
1。结脉
脉来迟,或缓中时见一止,举按皆然,止后复来,止无常数,如徐行而怠,偶羁一步之状。
结脉系由心动节律不齐而致脉搏发生不规则歇止,脉搏周期在时间上不相等。脉律不整,即在一次完整的脉动后,脉动停跳,或提前出现一次或二次以上小的跳动,而后出现一个完全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期,脉率见迟或缓,伴有歇止,为结脉。
《脉诀刊误》:“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无常数。”“盖止而复来,数至,间或三两至,或又一止,无常数,若有常数,如五动一止,又五动一止,依数而至,则为死脉。”
(1)特点:①速率迟缓,势有阻抑,脉搏动中时有歇止之象,至数无规则,或三五至,或八九至,或数十至,出现一止,歇止常见两种形式:其一,歇止时间较长,然后频速而连续出现1~2次,或3~5次不等弱小搏动(逸搏),次数多少不匀,极不规则,故谓之“反动”。尔后复动如前。其二,歇止时间短暂,紧按频率速而连续出现,1~2次,或3~5次不等弱小搏动(期前收缩)。次数多少不匀,极不规则,故谓“更来小数能还”。尔后复动如前。脉率一般低于90次/分,平均为70~80次/分。若歇止时间频繁,每分钟发生次数超过8次以上者,称为多发性结脉。②浮、中、沉三部皆可触及,不受部位约束,其脉的力势因见证不同,而出现有力或无力,速率不及平脉,故属阴脉类。③脉波的波幅,可出现高低不一,脉图中可见大中小不同的变化形态,且无规律性,脉率较慢,多出现在45~50次/分左右,节律不齐,脉形不一,多兼带弦、涩、滑等形态,有插入性小波。
又有《伤寒论》所说的“阳结”“阴结”也非结脉,阳结,指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之证;阴结,指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后硬之证。
更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之脉。
乃指脉体细小纷乱,其势急促,三五不调,止数频繁的麻促脉。因其为卫枯营竭,阴阳离绝之象,故主“死”。以上三者虽谓结,然终非结。
又言停歇有两种状态,一是在一次常态搏动之后,紧接有一次小的搏动,其后有一段时限延长的歇止,尔后复动。二是一次常态搏动之后,有一段时限显著延长的停歇,尔后复动,停歇的时限多为病者受时两次脉搏周期的时间,偶有停歇时限更长者。
另一类结脉既是在正常脉率中,出现脉搏间期延长的脉象,切脉形似结脉,其指诊特点乃在正常的脉率中,脉跳有一止复来的感觉,且可连续出现1~3次不等,但其后无完全性代偿期,也无小的搏动出现。类结脉见于健康人和儿童,多无临床意义,若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应引起注意。
(2)机制:①阴寒偏盛,气血凝滞,运行阻碍,脉来沉迟,阳不和阴,气行不续,脉来偶停,故见结象。②久病体弱,元气衰微,气弱血少,脉道滞涩不畅。脉来迟缓,心阳不振,鼓搏无力,气难接续,偶有歇止,故见结而无力之象。结者,乃因气虚血涩,邪气间隔于经络之间耳,虚衰则气力短浅,间隔则脉阻碍,故不得快于流行而止歇也。③邪郁气结,积滞不散,气、血、痰、食的个,阻遏脉道,脉气运行不利,来迟偶然一止,故见结而有力之象。《脉学阐微》:“结脉为痰气阻滞,气郁血凝,酿成积聚,阻碍气机之畅通,血液之循环而见结脉。”
外科损伤疼痛剧烈之症,可以出现脉气一时性不能接续之结象。疮疡未溃,或已溃之时见之,预后较差,但痛极见结,不一定乃危候之象。
(3)合脉(兼脉)
浮结—寒邪滞留,或痈疽瘀积,或内伤久病。
沉结—内有积气,或为积聚。
涩结—症积瘀内。
缓结—阳虚。
微结—气微,或真气衰弱,或积聚。
结甚—积甚,或积聚肿痛。
滑结—痰饮内积。
数结—热盛肿痛,或为阴虚。
结代—伤寒心悸虚证。
浮而结者——乃外邪阻滞经络肌表,故主寒邪滞经,风邪袭表,四肢浮肿,或邪气阻塞,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之痛证、积证。
沉而结者—沉脉主里,为痰饮、积气、瘀血在内,阻滞气流行,而痛积内相迫,甚则血脉外溢,大便下红。
脉缓而结—为阳气虚,阳虚不能温血,气虚不能运血,故血滞而为结。
数为结,乃阴虚生内热,血行生数,为元阴已衰,脉气不续而结。
(4)分部所主
左寸脉结:胸中窒闷,心悸突发气喘,心前区刺痛,咽干津少,惊恐烦躁。乃因脉痹日久不愈,感受外寒,或心阳久衰,气血虚亏,邪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畅,气难接续。
右寸脉结: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满痞身疼,干呕,咳喘,痰多稀白,胸满气短,胸痛心悸,舌淡。乃因肺气不足,内停水饮,复受风寒,寒凝阻滞所致。
右关脉结:脘腹胀满,水饮在肠,辘辘有声,呕吐痰涎,口渴不欲饮、水入即吐,纳差嗳腐,吞酸、便闭,背冷如掌大,头晕目眩,苔白滑,痰积食停。乃因外感寒湿,或饮食所伤,中阳被遏,脾失健运,食停中焦,或饮停脾胃所致。
左关脉结:癥瘕、积聚、痞块、肿物等,结聚两胁肋部,乃因肝气郁结日久,气血郁滞,经络不畅,脉气运行受到障碍所致。
左尺脉结:腰、股、胫、膝、踝疼痛沉重,畏寒喜温。或见下肢痿痹,膝、踝、足等关节软弱不用,如感觉脱失,麻木不知,肌肉瘦削,腰背酸软无有疼痛、便溏。乃因肝肾阴亏,久病体弱,气血不能濡养经脉,脉行怠缓无力,气不接续,偶见歇止之象。
右尺脉结:面色苍白,冷疝腹痛,喜温恶寒,寒痹下肢关节疼痛,阴疽痈毒作痛,经行少腹痛。月事不调,或行经后期,经行腹痛。乃阴寒邪盛,滞留经脉,寒凝血脉,脉道受阻,气行失续,必见结而有力之象。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结属阴寒,亦因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见,痿躄之疴。右尺见结,阴寒为楚。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羁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热则流行,寒则停滞,理势然也。夫阴寒之中,且挟凝结,喻如隆冬天气严肃,流水冰坚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营运之机缄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者外有痛积,伏结者内有积聚。”故知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弱,违其运化之常,唯一味温补为正治也。仲景云:“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王叔和云:“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结,主死。”夫是三者,虽同名为结,而义实有别。浮分得之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止数频多,参伍不调,为不治之症。由斯测之,则结之主证,未可以一端尽也。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几同寐语矣。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2。促脉
促脉乃指脉来急促,或数见一止,止无定数,止后复来,举按皆然,如疾趋一蹶,即脉率在90~160次/分之间,同时出现间歇的脉象。也可以说,促脉乃数或疾脉与结脉兼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脉。
戴氏言促脉恰如急急行走之人,偶然跌倒一次,出现快而突停之状,脉的搏动呈快慢不匀之象。
促脉急数往来当中,有时歇止停顿,“止无定数”“无定规”即无一定规律,搏动歇止无一定常数,止后复动如前,无论轻取、重按皆可。
(1)特点:脉来去急数,或中间有不规则的歇止,颇似数脉中而有停顿之状,歇止时间较短。脉率一般在92~160次/分或90~150次/分,节律不齐,如蹶之趋,快慢不匀,促脉歇止的次数愈多,则病情愈重,反之歇止的次数愈少,则病情愈轻,歇止次数由少增多则病进,由多减少则病退。
(2)脉理:①阳盛火炽,热迫血行急速,脉见数疾;热邪损耗阴液亏损,暂不接续,致急行之中而有歇止,此乃阳热亢极而见促。②邪气内郁日久化热,邪气阻遏脉道,脉气知己时有不能续接,故脉见促象。林沛湘:“阳盛火亢,热迫血行,脉必见数,内挟邪实阻滞,故偶见间歇,脉象急促有力。”③元阳大衰,阴津涸竭,阳衰则气不续,或虚阳上浮,阴涸液不充,阴不和阳离绝,血气不能顺接,故脉气不续见促而无力之象。
(3)机制:①阳热亢盛,多见热邪之极的高热不退,或湿热疫毒入营血,出现发斑狂躁阶段,或疮疡痈毒壅遏,出现红肿热痛,疽毒内陷,全身感染之时,口苦咽干,烦躁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②实邪郁滞,多见气、血、痰、食、湿郁积,而致气滞、瘀血、痰饮、宿食、湿郁等,五郁或可单见,或交互一起,其脉多促而有力。
(4)合脉(兼脉)
浮促—阳热火盛,或阳明热盛。
促兼小或促细无力—为阳虚或心阳虚脱。
促而沉涩—为气血瘀滞。
促而洪实有力—邪热亢盛,或邪滞经络。
促而滑数—痰热壅滞,或疮疡,或肠痈、肺痈。
(5)分部所主
左寸脉促:口舌生疮,心烦,失眠,乃因心脏本经的虚火上升所致,脉多无力。面赤、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尿赤,或谵语如狂,或吐血、衄血。乃因心火亢盛所致,脉多有力
右寸脉促:气逆喘促,咳嗽痰涌,喉中有痰鸣声,气逆鼻鸣。乃由痰热壅肺所致。
左关脉促:胁肋疼痛如刺,按之痛剧,痛处固定,入夜痛甚,或见痞块,大便下血或秘结。乃因肝气郁滞,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或跌扑闪挫所致。
右关脉促:脘腹胀饱,嗳气酸腐,纳呆不食,大便不稠,甚至黄疸,痞块,臌胀,呕恶食积。乃因食滞不消,气机不利,损伤脾胃所致。
左尺脉促:腰膝痿弱,梦遗精滑不止,骨肉酸疼,发热夜甚,尿涩淋浊,大便下血,睡眠盗汗,面赤颧红,头眩。乃因肾精阴亏,相火妄动所致。
右尺脉促:大汗淋漓,汗出如珠而微黏,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类似休克。乃热邪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所致。
(6)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义。王叔和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亦颇明快。夫人身之气血,贯注于经脉之间者,刻刻流行,绵绵不息,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不应数者,名曰狂生。其应于脉之至数者,如鼓应桴,罔或有忒也。脏气乖违,则稽留凝泣,阻其营运之机,因而歇止者,其症为轻。若真元衰惫,则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为重。然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营运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如止数渐稀,则为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伪诀但言“并居寸口”,已非促脉之义;且不言时止,尤为瞶瞶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轻命耶?”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医者唯唯。居一月,果殁。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