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教育的目的

精神教育的目的

作者: Stonedahan | 来源:发表于2016-06-23 16:37 被阅读0次

    一、不能输在精神世界的起跑线上。-兼论精神领域的“贵族”与“平民”。

    二、教育的出发点 - 孩子天生是一块白板还是生来就有理性思考能力?

    三、是否存在“基本的生存技能”? - 哪些是必须学习的,哪些是可以允许自由发展的?

    四、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终归目的是为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

    不能输在精神世界的起跑线上

    虽然大家都在批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思想,但是不知不觉,还是要为孩子的教育操心。

    择校,学区房,培训班,高考移民,海外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感觉身边的人,能为自己活的时间真的不长。因为上大学是了自己的父母,毕业了,很快结婚生子,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真正为自己的时间,恐怕连退休后都不多,因为那时候很多人要带孙子孙女,可能跳广场舞就已经是奢侈了。

    条件的改善,让我们能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去培训孩子在“技能方面”的知识,比如美术,音乐,跆拳道,围棋等。当然围绕学校课本的内容更多了,为了中考,高考,孩子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

    在做人的道理上面,似乎目前专门的培训还不多。近日在科文中心的地下广场发现了“艾伯特的书店”,似乎带有这样一点的目的。当然他们主要是培训阅读技巧方面,但肯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启发。专门在“道德”,“做人的道理”方面的培训,只是参加过一次“智悲教育”的试听课,据说他们是教孩子“国学”的。也确实有一些朋友把孩子送到“太湖大学堂”,“东山书院”等私立学校(私塾)去,终究还是没敢去尝试。

    虽然与其他家长就教育方面的深入交流还不多,但感觉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在“精神世界的起跑线上”,也有一番竞争。我想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理由吧:

    1、精神世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影响。情商培养,阅读课,甚至游学,都是希望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健全。家长不再唯成绩论孩子的成就,尤其是我们这一代被高考制度“迫害”过的大学生。

    2、家长自己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之类的问题,不知不觉会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希望孩子能早点明白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不要过浑浑噩噩的生活。

    3、现实中大量的反例倒逼家长去思考这个问题。精神世界出了问题,除了真的会引发“神经问题”之外,不好的性格和习惯也会让家长揪心。

    其他原因可能还有很多吧,无法一一全部列举。

    目前大部分家长应该还是把孩子的发展寄托在学校上面,从上面说的学区房,择校等现象就可以看出,家长希望学校、老师,以及孩子与同学的交往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学习到各种“技能”,尤其是考试的技能,将来去一个好大学或者出口留学等。

    也有家长开始在反思现在的学校教育,这里有对现在高考,高考不公的质疑,还有考上大学之后对孩子能力是否真的有帮助的质疑,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思想就出了问题,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成长是不利甚至有害的。

    首先是对灌输式专制思想的不满,这个家长既然已经在专制制度下生存,应该还不算很在乎。现在更多的是担心学校的现实主义对孩子的伤害。很多地方学校老师不认真上课,只在乎补习班赚钱,学校使用劣质橡胶跑道对孩子健康的伤害(其实就是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发生在孩子身上)。

    另外也担心填鸭式的公立学校教学方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束缚。精神被束缚了,智力再发展,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不难,但能有优秀的贡献和成就恐怕就很难了。

    所以,不知不觉,除了考试成绩,家长们又在担心孩子要输在“精神世界的起跑线上”了。

    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完全有必要的,虽然担心过头也不对,可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

    精神世界的培养,过去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现在功利主义之上的背景下,也在回归“国学传统”,比如我小孩的小学就早上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的部分段落让学生早读。但似乎和文化课比起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缺乏系统的,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案。

    我觉得精神世界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根据接受能力,应该包含以下一些领域:

    一,道德或者说伦理学方面。虽然看起来有点大,但我们实际已经在对孩子无时不刻进行道德培养,比如诚实,勤奋,中国还有不浪费,要储蓄的概念(小学一年级课文如锄禾,蚂蚁和蝈蝈等)。我觉得在灌输的同时,缺乏对这些道德方面教育的系统化以及培养孩子的思辨精神,就是告诉他这些道德的由来和重要性,最好能有孩子自己思考、交流的机会。

    道德观念的形成,对一个人未来的价值观有莫大的潜在影响,也是影响一个未来是否幸福的关键。感觉现在灌输给孩子的东西,一个是和未来长大后的现实有冲突的时候孩子如何去处理。另外就是教孩子幸福的文字太少,宁愿让孩子做一个天天忙碌的蚂蚁,也不能做一个能在树荫下唱歌的蝈蝈。

    二、性教育方面。除了生理卫生等身体方面,精神方面对孩子的传播也太少。好像孩子离上大学还太早,大学之后才会结婚生子。可是一个孩子小时候对异性的看法,往往会决定长大之后婚姻的幸福。性教育很重要人人都知道,但怎么去做,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去完善。

    三、逻辑思维能力和浪漫情怀的平衡。我们喜欢给孩子看童话,里面寄托了很多人类的情感,不过需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思辨的接受这些童话,不要停留在童话里面“长不大”。逻辑思维能力往往会破坏浪漫情怀,比如在学习了乌鸦喝水之后,有孩子动手做实验,证明半瓶水情况下,如果石头不是足够小,水是不会升高太多的。如果用这种思想去看待世界,可能世界就是碳氢氧等各种元素的组合而已,会丢失很多生活的情趣。

    精神的贵族与平民。

    贵族就是有可贵的品质,而且能够坚持。精神的贵族要求人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尤其是自己的原则。不会去做违心的事情,至少不会经常,主动去做违心的事情。贵族们可以独善其身,也可胸怀四海拯救苍生。精神的贵族内心是丰富的,不会盲目追随世俗的想法。

    平民就是大众化,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不求在精神上有出格的地方。可能物质的追求要比内心的反省更重要。他们不会过多的去思考人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话题。所以很少有精神的负担,即便有,他们也会觉得是“物质”世界的问题,与自己的内心或者精神无关。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神的贵族还是平民,恐怕也是很多家长在思考的。不过忽视的人应该更多,道德的重要性和生存技能比起来,只有等到孩子将来长大后,才能分辨出来。

    教育的出发点

    这里面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孩子就是一块白板,家长如何书写他是很重要的,虽然可能也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家长在引导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心思的。第二种认为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心灵,会有自己的选择。我这里的孩子指初中以下吧,太大了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现代的家庭,粗暴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很少了,但逼着孩子去学“技能”还是比比皆是的。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爱学只是一阶段的事情,推他一下,就会走过去,还是会学好的。昨天我小孩的钢琴老师就这样对我说,一定要督促孩子每天练钢琴,她说似乎没有一个孩子是爱练的,但最后家长坚持下来,都考了多少级云云。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看过几个高考状元的央视采访,记者问高考状元们“对当初的磨难有没有遗憾之类的”,高考状元们回答,说这段经历是他们最难忘的经历,克服了困难之后获得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等等。让我觉得很惭愧当年没有好好学习。

    还有就是在目前教育内容与实际偏离太大,对职业培训甚至科研都没有帮助的质疑很大,有人就说如果你能把不爱的东西都能学好,其他的东西自然不在话下。意思是教育锻炼了人的性格,你看连你不爱的东西你都能学好,不是对你的磨练吗?通过磨练的人,不但智力是超群的,品质也同样是超群的啊?

    我觉得我无法反驳。

    另外一个观点是孩子生来就有心灵,让他自己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上次听课的题目就是“放手,让孩子成长”。

    这里孩子如果选择的方向在家长的认可范围之内还好,如果不认可,有矛盾冲突如何处理呢?

    有一次去听一个五年级小朋友的公开课,他就喜欢观察蝴蝶。开始家长不喜欢,认为耽误了功课,但是在他坚持下,家长还是同意了,而且现在还有所成就。

    但我却很纠结,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我会为他喝彩,发生在我身上,我能接受的了吗?因为孩子选择的路,可能对他未来的生存也好,真正的精神世界也好,不一定是好事。过早的“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

    我们应该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顺着他的心灵,还是为他安排好所有的路呢?即便家长没去思考,可是已经都在做了。

    是否存在“基本的生存技能”

    不可否认,无论孩子是否感兴趣,我们都要“强迫”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

    比如,字要写的好看,数学算术要快,逻辑思维缜密,英语要好,美术课最好也别拉下。体育也很重要,最好还要会帮父母干家务等等。

    这些只是在“术”方面的,在“道”,也就是伦理方面,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要求呢?最起码能对生存有帮助的。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在道德领域是否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呢?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撒谎视作天大的事情,但很多文章都认为“会撒谎的孩子智商往往高于正常孩子”。

    还有“锲而不舍”的能力,也是父母经常唠叨的一件事,可是真的养成不碰南墙不回头的性格,是否对孩子有好处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

    有人推崇国学,尤其是弟子规,三字经等。视为道德的根本。但这种“灌输”式教育,视孩子为一块白板,在我看来,对孩子的思辨能力是有害的。曾经有家长想送我小孩班级每人一本三字经,结果被大部分家长反对最后被踢出了班级群。

    (我个人认为不和爸爸妈妈吵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当然不是真吵,而是通过吵架最后达成一个共识,如果家长错了,家长要改,孩子错了,孩子要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

    我想所有人都会认同有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而且包括“技”和“道德”两方面,但哪些是必需的,还有待商榷。

    但明显,有家长把“自私”作为基本的“生存技能”教给了孩子。而自私是成年人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多数成年人都带有自私的一面,而受到大人影响较小还保持童心的未成年人却不一定,虽然他们可能会保护自己心爱的玩具不和别人分享。

    “独自占有欲”和“妒忌心”是自私的两个重要外在表现。

    “独自占有欲”的自私,或者对别人很吝啬,或者连对自己都很吝啬,因为任何支出 ,都影响到自己的“独自占有欲的”。自私的人,任何的意外支出甚至正常花费,都让自己痛苦不堪,这样的痛苦便会伴随自己的一生。

    独自占有欲让自己总想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物质或者虚荣,而妒忌心让自己看不得任何人哪怕是朋友比自己好甚至接近自己。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成功上,犹如在沙滩上搭建的城堡,在别人成功的浪潮袭来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就会支离破碎。

    因为自私,人的一生会变得不快乐。自私和痛苦指数是成正比的。因为自私的人很难从别人的成功中分享到快乐,甚至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乃至家庭的关爱。所以,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自私是毫不为过的。

    不幸的是,自私更多的是来自于未成年时的教育。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即便是在成年以后通过学习和反省,认识到这种错误后,对人生的快乐也是一种伤害,甚至会纠结一辈子。

    精神教育的目的

    人类的任何有意识行为(甚至无意识行为也可以认为是有意识的潜意识),都可以归结为利己和利他两方面。但不相信辩证法或者道学的人(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或者说有阴就有阳),可以把利他行为也归结为利己。好比说你天天做好事,终归是为了让自己快乐,甚至将来成佛,至少能托生到一个好人家吧。

    所以精神教育的目的也需要讨论,我们这样为孩子付出,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

    不能简单的说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家长,大部分还是希望将来孩子有所成就,能时不时回来看看自己。至少希望孩子长大了不要让自己再操心他的生存吧?

    可能有人说,我就对孩子没有期望,只是希望他过的好就行了,至少不能说是为了利己吧?这样说也对,但会有陷入“撒手不管孩子的”嫌疑。毕竟特例太少,大部分人都不敢对孩子的未来没有期望。

    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精神教育的目的有“利己”和“利他”两方面,就是也是为了家长,也是为了孩子这种折中的说法。

    利己(对家长而言),就是看到孩子的幸福成长,如果再有所成就,无疑使开心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可能想自己老了,孩子能在身边更好。总之,孩子幸福,让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吧。

    利他(对孩子而言),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是否有成就或者有很多的财富,是他智力的原因(其实智商和情商都算做智力吧,我想有人数学虽然做不好,但做人很好,我们也会觉得他“聪明”),但能不能过得幸福,还要看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健全,否则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名声,可能内心都会孤独。

    最近有篇文章,就是不要把你的朋友当做人脉,就是对目前实用主义的反思。如果朋友只是对自己“有用”才是朋友,那么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注定是孤单的。孤单的人很少能幸福(可能有人举出隐士,僧人为反例。自己可以去做隐士,僧人,但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注定就成为隐士和僧人吗?)。

    很多人崇拜或者向往乔布斯,陶渊明式的人生。我也羡慕乔布斯偏执带来的成功,陶渊明的洒脱,但毫不犹豫,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对我自己而言,精神教育的目的,在利己上,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家庭幸福。是否将来和自己一起不是那么的重要,我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

    在利他上,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去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更多的是做实践者而不是思考者),敢于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类共有的美好道德情操,在家庭生活中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同时懂得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快乐,爱他的家人,同时也拥有家人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教育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zn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