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中那时,总是很期盼开班会和上语文自习,因为会有机会看张老师精挑细选的影视节目。我总是会胡思乱想些东西,最为要命的是什么都想不通,所以总是处在压抑的状态,于是对于课堂上看电视节目的机会,我是格外期待的,因为每当那时,我会觉得格外轻松。看《恰同学少年》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忆起来,剧中的两个情景最为震撼,一幕是临别时,毛泽东回身跪向母亲,重重地说道,“孩儿不孝,不能留在身边照顾您了”;一幕是在橘子洲头,意气奋发的少年们大喊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比起那个时代,现在的我们到底丢了什么东西,大概是丢失了一种信仰,不是对某种宗教或是党派,而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信仰与热爱。为什么每当提到爱国情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虚无缥缈,与自己无关,甚至还会觉得提到这些的人很无聊是异类,我想,这不是情感不轻谈,而是对这种爱国精神没有概念没有体会。国人有一个举动,我一直觉得甚是不理解,每当日本与我国有冲突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就横行在我国的街道里,砸着已经被买到手日货,这是爱国情操么,交易已经进行过了,对方的经济已经被促进了,这股精神劲为什么不用在抵制购买日货上。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高中时,全班同学都签署的条约“永远拒绝购买日货"。有人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对历史不必这样耿耿于怀,我想不是吧,至少近几年,日本表现出的态度不是如此。这里我又想起某位老师的经典语录”如果把历史当做历史,那么历史将永远不会成为历史“,我铭记着他说这句话时的表情与动作,不知我谈的是不是敏感话题,这里就不说明是哪位老师了。
我思考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爱国情感如此淡,为什么无法采取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拥护我们的祖国,我想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时间很长,按正常来算,从大学走出来,基本上四分之一辈子就过去了(不过现在趋于老龄化,或许数据还能再小一点),我们得到了些什么呢。回想起来,从我接受教育起,我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这一句“好好上学,考个好成绩,学历高了,能找个好工作,有好的生活。”于是,为了好工作读书,为了好的物质享受读书,这大概是大多数人接受到的教育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明白了,我那时为什么总是纠结,压抑甚至抑郁过,因为对于这种教育,我感到迷茫,隐约觉得有些地方不对,但又想不通哪里不对,想要有些想法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想,从哪去想,胸无大志。每天面对着厚厚的一摞书,做着各种各样的计算,枯燥乏味,我与这种教育做抗争,每天处在混沌的状态,于是高中毕业后,我混到了大学,消磨了4年。和大哥打电话,说了很多,他说,你能想到人生高度价值这些问题很好,人有上进心就是好的,是不晚的。这几天,我体会到,一个上进的人总是会有机会的,一个小机会后面或许就潜藏着大机会,错过了,也许就改变了你的一生。
回到正题,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只是单单的教导学生,学习考大学找好工作,而不启蒙我们理解人生的价值,祖国的荣耀,为什么不展示给学生真正广阔的天空。现在想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越来越难,博士都要拨来拨去了,我想说,如果你是有好的思想想要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那么你再花几年考博士后都值,但如果只是为了有钱有身份的话,那还是算了,老师虽然有两个假期,但压力真不一般,钱真的不多,名也不是什么名。我不反对教育,我呼吁人民接受教育,但更强烈的呼吁我国的教育我们的老师真的能启蒙学生对价值观正确的理解,对国家对社会正确的认识,从学校走出来的同学们能勇于承担对自己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这里我想说,没有承担不起,敢于承担的人总会有办法,我呼吁正确的教育,希望在这样的教育下,能少一些拥有一身技术却用在报复社会的人,呼吁我们的国民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热爱我们的民族。
清晨里毛泽东与蔡和森一众意气奋发的少年们在校园里,高声地诵读着《少年中国说》,那不叫背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只有那时的人才写的出这样的篇章,只有那时的人才读得出那样磅礴的气势,才有那样震撼人心的魂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溃军谈判时,我着实揪心了也震撼了,怎么来的那种镇静沉着,这种自身的修养扭转了乾坤,天命不可违。
每每想到那时的他们二十出头,而现在我已年近三十,对比起来,总是百感交集。言多错乱,就此搁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