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
读《学记》,读到最后一段,差点晕圈儿。讲教讲学,讲古讲今,都还好理解,最后怎么落脚到“务本”“志于本”啦?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这一段是《学记》的结束语,俗话讲“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一段应该是在画龙点睛。它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皆“志于本”;江河源委,也在“务本”之上。很明显,这里的“本”,指的就是本篇经典所述的主旨——教与学,也就是“教育”。
《论语》《大学》《中庸》《孝经》这四部经典,都在开篇即开宗明义,讲了“务本”的道理。《论语》开篇第二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学》开篇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中还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开篇也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第32章又讲“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孝经·开宗明义章》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更厉害的是,《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中孔子说“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老夫子就一口气说了六个本。
不仅“四书”中有“本”,几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讲到“本”。可见,经经相通,绝非虚言,圣贤们以“本”一以贯之,开启后学,若不知本,又不务本,难成大事。
“本”是什么?字典说,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指事字,古字形在“木”的下部加一指示符号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本义指树根,又指草木的茎、干。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对。又引申为主体、原来、本来、原始等意义。
如此看来,“务本”就是专心于、致力于根本;人的根本就是学,学经典,学做人,学孝悌忠信,学做大人君子;人而为人,就要学,学就是修身;修身为了时时处处行在中庸之道上,无过无不及;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化百姓。
人就像一棵树,本就是树根树干。只有务本,培植好浇灌好滋养好根干,方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反之,仅仅是喷洒一些叶面肥,不在根部用力,枝叶再好也不能长久,花儿再多,也结不出果实,正所谓“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大德圣贤,没有生而知之者,只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好学”者,如同汇江河以成海一样,集古今之学问于一身方能成贤成圣。圣人无常师,无不学,学者与教者同样重要。善教不善学不行,善学无人教也不行。学者只有“信道笃”,方能行稳致远;教者熟练掌握愤悱之法,方可师逸功倍。学者与师者起着教育和引导作用,亦即《学记》所讲的根本所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凡事先须有本。本立本固,大道可成。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而为人,有血有肉有灵魂,需长之养之教育之,方能成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进步要发展,必须以教育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之谓务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