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有两首关于菩提的偈。分别是神秀和惠能两位高僧作的。
神秀这么写的: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五祖看了,并不满意。
后来,惠能听到这首偈之后,觉得这是偈并未见性,针对性的作了修改,改成了这样: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结果,五祖弘忍意识到,惠能已经悟道,只需点拨,即可成佛。
从惠能修改的偈,我们可以了解到惠能的空,是很彻底的。无身无心更无尘埃,如此看的空,超脱了身心,进入万物一体,万法皆空的境界,真是得大自在了。他能继承禅宗,是实至名归的。
和前代祖师不一样的是,惠能是不认字的,但惠能悟道了,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弟子。从这一点来看,惠能是极为高明的老师。他确实到了万法自在,挥洒自如的境界。
在我看来,在与不再,始于心动,如果心安静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看风云变幻。晴也是景,雨也是景。苦也是味,甜也是味。舍弃一颗分别心,则世界与我同体,共呼吸。若执着分别心看世界,则我与你虽牵手亦如天堑。
在与不再本无分别。每个人看似漫长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彭祖活八百岁,在人的眼里已经是长寿,是神仙基本的人物了,可是上古有一种椿树,以8千年为一季,800年在椿的眼里不过是打了个盹的时间。在的长短,就算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也不过几千年,却已变更无数回。再只是一时,不再却是在之后的事。在无限长远的时空衬托下,在与不再,又有何分别。
佛追求永恒的超脱,那是站在了一个极高的层次看事物,因此凡俗的烦恼,杂念轻巧的不值一提,荣华富贵,江山美人,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眼前的苦难,都是暂时性地存在,终究会过去。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无限深远。与其沉醉于眼前的喧嚣,不如更进一步,以一颗安静的心,和万物之体,共参岁月枯荣。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作如是观!在与不再,不过泡影,又何必纠缠与此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