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期间,几道名著情节排序题,即使我教给学生技巧,他们还是做错。我这才真切地意识到,学生的《钢铁》情节忘得差不多了。
而《钢铁》我看了有几遍呢?应该有三遍吧,所以脑海里有些印象。但让我做眼花缭乱的情节题,还得凭技巧才成。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能看几遍呢?看完一遍其实也就不错了。现在复习,隔了那么久,学生忘记有些情节的先后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做不出来,就是不正常。这真让人抓狂。
看看《名著一点通》梳理出来的情节,简单扼要,复习一下,不是没有作用。但抽去血肉的情节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谁爱看呢?
当名著阅读如果拿来考纯粹的记忆时,这阅读的乐趣也就被剥夺了。
是什么剥夺了学生阅读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快乐?是僵化的考试呀!
命题人可能会这么想:不考你情节,我怎么知道你看了呢?怎么区分看过的学生与没看的学生呢?
可我知道:即使忘了一些情节,但只要看过,里面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它会让你在今后的岁月时时想起,作用于我们的生活,给你回味、给你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