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你和他说话,他盯着手机,不时抬头敷衍几句;
你和她说一件事,本想诉诉苦,她却立刻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说她自己有多不容易;
你发表一个观点,还没等你把话说完,有人就打断你,开始他的一番见解……
这样的场景重演几次之后,你就不想与他们再多说话了。
“听”,看似简单,然而真正善于倾听的人,却不多。
当双方年龄、阅历差距大,或者职位级别悬殊时,“不好好听”的情况尤为明显。
比如家长对孩子,长辈对晚辈,领导对下属等。他们听的时候,总要开始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指点一二。
当然反过来,也有孩子不耐烦听家长、下属假意听却心里不服气的情形。他们听的时候,多数是把对方的话当作“耳旁风”。
怎样才是真正地听?
不妄断
一名叫豆豆的小朋友,在班级参加手工课。选择手工用的纸张时,豆豆说要选红色,但当别的小朋友说要选蓝色时,豆豆马上就说:“好吧,选蓝色”。
老师走过来说:“豆豆,你可以与其他小朋友讨论,不用别人说选什么就选什么。”豆豆还是说选蓝色,老师又劝导了几次,豆豆还是选了蓝色。
于是,老师找来豆豆的家长,说豆豆不太有主见。家长赞同老师的看法,也让豆豆下次多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故事里,大人们视而不见的是:豆豆好几次明确拒绝了老师的建议,坚持选了蓝色。
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他反而是很有主见的。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对别人的话语加以妄断,认为对方这样说,肯定是代表了什么意思,进而直接把对方定义成什么样的人。
及时提醒自己,跳出这个思维陷阱。
仔细听对方的话,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询问对方的想法,比妄加揣测要好得多。
用心听
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无论对方是谁,不带情绪、专注地听。不要急着发表自己的评论,也不要心不在焉。
全然放下自己的评判,听清别人的话,真切去感受对方的思维和藏在话语背后的诉求。
有人抱怨工作的辛苦,他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灌输励志的鸡汤。
不用急着劝解“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坚持坚持就好了……” 这样的道理其实他都懂,他只是心里的郁闷需要一个出口。
有人遇到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心乱如麻。可当她开始诉说,慢慢地在说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答案,甚至不需要听者给出建议。
原来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认真梳理的机会。
年老的父母说一些家长里短,说一些重复了千百遍的叮嘱,不过是他们对儿女的关心和想念。
年幼的孩子无缘无故哭闹,也许正是因为渴望父母更多的陪伴,他们需要的是温暖的拥抱,而不是斥责。
“我与你”
人们总是希望被真的听见,都希望有人能读懂自己的心声。而现实往往是知音难觅。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我与他无处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
就是说当我们与人相处时,真正能够放下自己的期待、自己的目的,全然地与对方待在一起的时刻是很少的。
学会用心去倾听吧,生活中将会有更多“我与你”的瞬间,我们也将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更真诚的联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