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阅读采铜老师的新作《精进2》,读到“迁移”这一章的时候,迸发了许多感悟。而后辗转反思如何将这种能力变成可操作的步骤,让每个人都得以练习和提升。经过一番思悟和实践,最终将迁移的方法进行了拆解,形成了一个四步法的练习工具。
说到迁移能力,它是一种具有杠杆效应的学习能力,是做产品和设计的人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也是每个普通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能力。不过,它是天使,也是恶魔。这句话看到最后你就懂了。
在加涅的教学理论中,有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之分。
横向迁移不需要在新的情境中使用,这里的“迁”和“移”是一个意思。
在纵向迁移中,两者的意义则不同。用采铜老师的话说,这其中的“迁”就是“脱钩”,这是比“移”更重要,也是更难的一步。
为什么呢?
从文字的角度解释就是,横向迁移的“迁”,取“移动”之意;纵向迁移的“迁”,取“转变”之意。
之所以“迁”比较难,是因为这个“转变”需要发现和总结事物的内在规律,这要用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领悟力,而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悟性自然是不同的。纵向迁移中的“移”,则是将归纳出来的想法、原理应用在其他事物中。
也就是说,“迁”更像是归纳,“移”则更像是演绎。
再翻译成一个可以秒懂的说(ren)法(hua),横向迁移即指简单的套用,而纵向迁移,则需要先进行一步思考和理论的总结,再进行套用。
拿旅游这件事来说,纵向迁移能力较弱的人,发出的感叹更多是感官层面的,比如:
“哇!这里好美啊!”
“住在这样的古典园林豪宅里真是太幸福了!”
而迁移能力较强的人能够在这个基础上,领悟到因果关系以及更深意境的层面。
他们发出的感叹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建筑师就有如此的巧思,那个时代的工匠就有这样精湛的技艺!实在是令人钦佩!”,“这些个小空间的设计,充分感受到主人当年的苦闷心境。”
这样,就把感官上的刺激,转变为一种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
因为那个时代杰出的建筑师、工匠精神、技艺水平,才有了这么一片美丽而壮观的园林建筑。
因为有这样的小空间,可以让当年的主人静静独处,以消解壮志难酬的失意情绪。
下一步的思考,就是“移”的过程:
“这古老的技艺虽很少有机会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如果用在仿古家居的设计中,说不定可以大放异彩。再或者,这种廊柱花纹的样式如果应用于服装设计领域,也会带来很特别的效果。”
“这是不是可以推断一下,小空间的设计也许会受到内向性格的人的青睐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可以有意识地去锻炼这样的思维能力。
当你无论通过学习,还是旅行,或者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感官刺激或者认知冲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以下这四步锻炼你的迁移能力。
第一步:不要经过大脑,直接说出你的感受!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有过在日本问路的经历,一定会有深刻的记忆。
感受一下这个场景:你是一个不会日语的旅行者,当你走出地铁站,想要去某一个地方的时候,却完全迷失了方向。你拉住一位穿着校服的妹妹,用英语比划着解释你要去的地方,可是妹妹的英语不是很好,似乎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她嘴里在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看起来很努力在跟你沟通,可是你同样也听不懂。就这样,两个人尴尬地比划了两分钟。后来你发现,这位姑娘大概是没办法解决你的问题的。这时,一位大叔从身后走过来,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说了句:“May I help you?”那一刻你好像看到了救星!
大叔穿着一身西服,背着单肩的电脑包,仪态稳重,面带微笑,看起来是一位非常绅士的商务人士。不过,交流了两句之后,你发现他也不知道你说的这个地方。这时你扭头发现,刚刚的那个妹妹竟然还没有走!她略显尴尬地笑着,站在那里stand by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可怜兮兮的。
你不明白她为什么还不走,只好跟她说了句谢谢,并且报以傻笑。这时大叔又适时地出现了,他跟妹妹交流了几句,妹妹笑着对你点了下头,开心地走了。你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心中默默感谢大叔为你解了围。
接下来,这位善良的大叔陪着你走过了三个路口,问了问路边的一个大爷,然后指着旁边的一栋建筑说,那就是你要找的!
你拼命表示感谢,没想到问路会受到这样的礼遇。
然后,大叔说了句不客气,对你微笑着点点头,向后转,往刚刚走过的方向而去....
“我还以为他跟我顺路...” 你呆呆的望着他的背影说。
故事讲完了!请发出你的感叹吧!无论是什么,此刻你的感受,不要经过任何思考,请你脱口而出!
“ !”
第二步:提出问题。寻找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试着去解释你的感受。
问题:“ 为什么 ?”
例如:“为什么这位大叔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帮助一个陌生人?”
“为什么那个小妹妹明明帮不上忙却一直不走?”
“为什么这位大叔总是能在关键时刻为尴尬的局面解围?“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从这些角度去给出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教育:
文化:
礼仪:
性格:
情商:
关系:
社会:
如果你还有其他角度的感悟,也把它写下来。
继续举例:
我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解释。我了解到在日本人从早期的家庭教育起,就教育孩子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因而,他们从小便很懂得察言观色。在日本文化中,他们常说“读得懂空气”,意思就是能时刻感知到现场的气氛,每个人的感受,以及那些漂浮在空气中没被人们说出来的语言。因此,发现小妹妹和问路者的尴尬,对于从小受到这种训练的日本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小妹妹一直不走的原因,大概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她认为没有帮助你解决问题,是很有歉意的。似乎觉得“没我事了”转身就走,根本不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
第三步:在你的解释或领悟中的寻找因果关系,并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结论。
你可能找到的不止一组,例如以上这段解释。
因:从小受到“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
果:可以让孩子形成对自我行为的克制,且懂得察言观色
因:善于察言观色,读得懂空气
果:拥有较高的情绪感知能力,得体的表达能力,较少地进入冲突的环境
因: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人
果: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意
因:我为人人
果:人人为我
因:...
果:...
相信你可以找到更多。
接下来,可以做什么,你大概已经想到了。
第四步:将你的结论放在其他情境中思考、应用或试用
这里为什么有个试用?
是因为书本上习得的理论通常是确定性的,经过大量验证的,你可以直接大胆地应用于他处。而领悟而来的未必是经过验证的,它不一定是正确答案,或者事情本身并不存在正确答案。因而,你还需要去实践,或者实验,这其实就是获得范式的过程。
这种因果关系是从你的领悟中来的,它不等于真理。又或者说,真理都有两面性。如果你只看到好的一面,就会变得盲目。
例如你也对孩子进行“不要麻烦他人”的教育方式,那么带来好处之外,会不会也一定程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呢?会不会不小心让孩子在为人处世中变得过于谨慎小心呢?
同样,因果关系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充分的,还有很多因素构成。同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有的妈妈选择了讲道理,有的妈妈选择了讲故事,有的妈妈选择了做示范,而有的妈妈可能选择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进行斥责,那么教育出来的结果会一样吗?
因此,迁移的“移”,看似操作简单,却不能头脑简单的乱用。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制约因素,这也是迁移过程需要考虑的。
迁移的这四步,每天都可以拿来练习,你不仅可以锻炼感知感悟的敏锐性,还可以感受到每天都在思考和进步。如果你觉得四个步骤记不住,或者有点麻烦。那么只需要记住下面的这四句话即可。
“哇!”
“为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A,所以B?”
“我要拿来试一试!”
你可以制作这样一页便签,在四个格子里分别写上这四句话,然后贴在你办公桌上某个位置。每当你因为外界的信息感受到有趣、兴奋、新鲜、震撼、刺激、可怕等等时刻,抬头看一下第一个格子,把那感叹说出来,然后往下进行。
祝你每天都成为更棒的自己!
作者:@靖王
作为一个“最不爱学习的”教学设计师,带着“普度众生”的情怀,把一切“高大上”的东西翻译成“人话”再说给人听,便是这个普通人渺小的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