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餐厅里的西洋景

作者: 陆春宁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4:07 被阅读62次

    老公在帝都的同学夫妇热情似火,赶在晚高峰前载着我们走进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135号——莫斯科西餐厅。

    这家西餐厅修建于1954年,在50~60时年代可是鼎鼎有名、风靡一时,当时如果有网络,它必登全国网红餐厅榜。

    北京人称之为“老莫”,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有它的倩影,我认识它便是通过这些作品。

    当时,能到莫斯科西餐厅就餐的人大都是有背景的上层人物、归国华侨和大院子弟,苏联驻华使馆几乎每周末必来。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老莫是神秘特权阶层的专属西餐厅。直到1971年中苏交恶,老莫西餐厅也开始走下了“神台”,降低价格面向大众百姓,当然,百姓兜里的钱得充足才行。

    旋转门大厅•漠北摄影 前厅•漠北摄影

    从文学作品里认识了老莫,基于它的特殊背景,我却并不喜欢它。一来自己不是那个年代生人,无法体会到当时压倒一切的苏联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力。二来自己是寻常百姓人家的孩子,对“特权”一词是陌生疏离且有隔阂的。尤其是作品中那些纨绔子弟们在老莫里的种种表现,实在令我无法对它生出好感来。

    没想到,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我意外的来到老莫,来吃吃喝喝看洋景儿。我笑着对朋友夫妇说,若不是他们的极力邀请,或许我俩这辈子也不会想到来老莫吃西餐呢。

    忧郁的俄罗斯手风琴小哥•漠北摄影

    从旋转门进入餐厅门厅,光可鉴人的地面,高大的屋顶,明黄色的灯光,加上随处可见的苏式装饰,异国风情扑面而来。

    在前厅彬彬有礼的服务生引领下,我们拾阶而上,推开厚重的餐厅大门,走进了这个宫殿般的西餐厅内厅。

    映入眼帘的是巨大华丽的水晶灯,它们垂吊在7米高的屋顶上,洒下柔和的光。贴着壁纸的墙上挂满油画,因为太远,看不清油画的内容。以正中为轴线,摆放着宗教人物雕像,成为隐形的隔断,将客人分流开来,让客人从心理上有了属于自己私人的空间。

    简单地环顾四周,餐厅很大,客人不是很多。居中摆放整齐的长条餐桌显然是供大型聚会而设,四周摆有圆桌、四人卡座,非常闲适,可供不同的就餐人群自由选择。整体氛围古朴庄重,就餐的客人窃窃私语,很是安静。

    漠北摄影 漠北摄影
    漠北摄影

    餐厅后厨与内厅交接处竖起一条窄屏风,巧妙地将后厨从内厅分隔开来,服务生在屏风后再怎么焦急、闲散,客人也看不到,那是他们的私人空间。

    一张屏风,一片地毯,几把椅子,一个乐谱架,清晰的说明了这个功能区功能。听到呆会儿会有演出的消息让我很欣喜,无论是什么演出,都会让我们的这顿饭吃出个彩,吃成了景。

    演出角•漠北摄影

    就在我们点餐时,听到一阵悠扬的手风琴声从远处响起,循着音乐声找去,看到三名身着俄罗斯服装、俄罗斯长像的年轻乐手从餐厅正门款款走来。

    他们颔首低眉,踏着音乐的节奏一路走来,偶尔与注视他们的客人稍事互动但会飞快的收回了目光继续面无表情地朝前走。走到演出角,找好位置后,他们开始调试着各自的乐器,直到又一位看上去比较年长的女演员匆匆赶到后,一曲《纺织姑娘》拉开了今晚助兴演奏的序幕。

    跑场的俄罗斯演员们•漠北摄影

    晚餐陆续的摆上了桌,我却很想多拍些照片,这是件很尴尬的事。从礼仪角度上讲,我应该收起相机,正襟危坐,拿起刀叉,端杯说“cheers”了……,无奈是拍照控啊,既然都不是外人,我也不怕原形毕露,献丑了!

    漠北摄影

    食物很精美,只是我的相机不给力,在柔和得有些低暗的灯光下,我没有拍出它们最好的姿态。

    陌生的口味,让本就对食物认识匮乏的我不知如何去形容它们,只记住了一道土豆泥汤很好喝的。

    鲈鱼•漠北摄影

    因为开车等等原因,我们没点红酒,要了一瓶俄罗斯饮料格瓦斯,老公他们兴趣盎然地聊着青葱岁月里的少年无知,我则认真地喝着我的柠檬水,辨别着每首曲子的名称,再壮胆随拍几张照片。以至于他们说,我一晚上都没好好吃饭,就拍照片了!

    其实,我真的很高兴,因为这是紧张的几天来最美好的一顿晚餐。它稀释了一些不良情绪,带来了小确幸,所以,我饱得很呢!

    甜点•漠北摄影 土豆饼•漠北摄影
    沙拉•漠北摄影
    列巴•漠北摄影

    虽说食物具有治愈的功效,但有的时候,我们是以吃的名义去怀念逝去的时光,感受某种情怀,相形之下,对食物的要求反而退而求其次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在老莫西餐厅,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诗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莫餐厅里的西洋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e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