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道至简
孔子教子法(四)闫合作

孔子教子法(四)闫合作

作者: 又见简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23:04 被阅读0次

    ---深入《孝经》智慧无穷

    文I又见简

    由吉利舒灵心理工作室程老师主讲的为期一个多月的​“孔子教子法”,今日拉上了帷幕。感谢程老师,感谢吉利舒灵室的各位小伙伴,一路陪伴,一路成长!

    今天晚上的学习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在7:00时,我们如约而至,在工作室静待程老师出场。

    这次的主题是深入《孝经》​智慧无穷。

    程老师还是从孔子的简介说起,并且建议我们以后多看孔子的书籍如 《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和《孟子》等。其中《孝经》​中的“孝”是所有“善行”的总称。包括行孝和教孝。孝道的根本是“爱,敬”,所有的快乐的绝招是“顺”。顺,是表面上的“顺”,但是,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辩证地去看待,而不是一味的顺从,依赖,既要做到忠于自己,也要忠于领导。忠顺是有条件的,否则就是愚孝。

    在广要道章第12中,谈到要道要敬亲人,兄长和领导。说“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事君章第17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从而亲也 。在广至徳第13,谈到至徳就是敬一切。对于万事万物中,我们要怀着敬爱之心去爱一切,对于万物的爱给予平等之爱,没有分别心的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事顺利也才能感到快乐。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碰撞中摖出“火花”来,从而呈现出智慧来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能促进共同进步。

    讲到“孝”时,我们知道有行孝和教孝两种。在教孝方面谈了孝亲和孝天下两方面。孝亲指孝敬自己的父母,分四个层次:身体,心情,志(心愿)和智慧(天天成长,自我满足)从小孝、中孝、大孝和智孝方面孝敬父母,首先自己的身心健康居第一。孝天下指从父母到众生,分四个层次:亲人(父母,单位)、国家、众人(指劳苦大众)和众生(一切万物)。

    最后回到第一章开宗明义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人首先做好自己,然后带好家庭,立足单位,报效国家社稷。一个人想让自己外在好,先修自己的心,内在和谐了外在自然就和谐了。一个人想让孩子在外面有作为,先在家里教好,家教就是“形成于内而明于世”,教孩子要有一颗博爱的心 ,不仅仅是孝。

    学习《孝经》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感应章第16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

    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 '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所以,学习《孝经》的两个根本品质是爱和敬,只有有敬心在,爱心就在。无论是对父母,对兄弟,对姊妹,对领导,对同事,对劳苦大众,对一切万物,这样就可做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因为“敬”是三维世界的通行证。

    至此,学习《孝经》,成就五种人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现在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源于孝道中的两个根本品质“爱敬”。所以我们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作为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敬心,爱心,尊敬一切,珍爱一切出发,而不是单单的教授孝道,因为孝道“孝”,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一种错觉,因为我(父母)现在给你做事,提供衣食住行,你得给我养老;可是如果我老得走不动了,我就不能提供给你物质条件,是不是我们的关系就结束了,往往给孩子一种交易的暗示。这样孩子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怎么波及到对众生的爱。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博爱的心,胸怀天下的理想才可成就孩子的未来。

    只有做到所有的爱和敬,那么一切的一切都会好起来,都会不可思议。magic

    最后,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首先从自身做起,管住自己,做孩子的榜样。管住自己,从一下三方面做好,并且以此送给天下父母:

    1.不动心  一件事发生了只是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的对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和处理。

    2.改变心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创造的,但自己世界的好坏是由自己创造的。

    3.净化心  不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往往用两句话来净化自己不好的念:我错了;我的责任。同样用两句话来播种好念:我要爱一切;我要恨一切。

    愿时常相遇,愿默默相持!

    (文字原创)

    2019.5.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教子法(四)闫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gi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