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或《本经》,中国古代流行假托古代名人的书名增加影响力[1],《神农本草经》为秦汉时人假托名“神农”所作,也是。[2]
书中列出365种药以牵强附会一年的365天:
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并将这些药分成上、中、下三级: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3]
但是上药第一位的“丹沙”实际上就具有剧毒,“丹沙又名朱砂、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HgS)的天然矿石,并因常含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杂质又往往含有砷、铅、锑等有毒成分。不要说久服,一次服用也可能中毒,主要毒性有肝肾损害、神经系统中毒、溶血、过敏反应等。世界上除了中国,基本都禁止药物中使用朱砂。上品一百二十,有不良反应的绝不仅丹砂,而是几乎全部!即便如人参、甘草等“良药”,现代证据证明医学也发现了其不少不良反应。下品125种,是“佐”“使”类药,有毒,不可久服。由于古人不是基于严格的临床观察,而是基于传闻,对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是简单地说“有毒”,究竟有什么毒,在什么剂量下有毒,怎样避免毒,全是一笔糊涂账。比如巴豆,现代医学研究确知可引起严重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剧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大便带血、头痛、头晕、脱水、呼吸困难、痉挛、昏迷、肾损伤,严重者可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而在(清代名医陈修园称谓的——笔者)“字字精确,遵法用之,其效如神。”的《神农本草经》中,巴豆的副作用除了笼统的“有毒”二字外,就是“鱼食巴菽(即巴豆)而死,人食之而肥。”说一个可以致死的烈性泻药有“增肥”的不良反应,胡说八道之至!又如附子,现代医学也研究清楚其所含乌头碱有剧毒,口服0.2mg可引致中毒,3~4mg即致死,中毒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而本经中也只有“有毒”二字,轻描淡写之至!限于科学水平,我们无需苛责古人”。
余向东称“以上品120种药为例,除22种(钟乳石、巴戟天、黄耆、营实、续断叶、穹、丹参、茜根、五味子、沙参、白兔藿、薇衔、淮木、槐实、蘖木、木兰、桑蜱蛸、海蛤、文蛤、蠡鱼、鲤鱼、瓜蒂)外,都有某种神奇的功效,久服后或不老,或成仙,或轻身(甚至铁掌水上漂一样“能行水上”,如泽泻),或不饥,或辟邪杀鬼等等,岂止是上品,简直就是“神药”嘛,神药率高达81%”[4]
细辛也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说“多服、久服不伤人”,还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但是细辛含马兜铃酸,马兜铃酸不存在安全剂量的,极小的量也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并有致癌风险。马兜铃酸性质非常稳定,可以耐200多摄氏度的高温,炮制不能消除其毒性,也没有发现有什么药物能够抵消马兜铃酸的毒性。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都是经过炮制、复方配伍的,同样让很多人得了肾衰竭、癌症。细辛还含有黄樟醚,黄樟醚也能诱发肝癌。[5]
现代的《辞海》也指其:
三品(上、中、下药)所列药物的毒性并不完全符合实际。[2]
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