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到一个月,自家娃的大问题老母亲倒是没有发现。不同于幼儿园入园的分离焦虑,摆在小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孩子的拖拉问题。
下面的这些场景和台词是否似曾相识:
快点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
快点吃,饭都凉掉了;
快点睡觉啦,要不明天起不来了;
作业怎么还没有做好啊?
快点刷牙呀,发什么呆?
这里我需要为我今天早上的行为做一个深刻的自我检讨。事情是这样的,快七点了,奶奶叫果果起床,孩子犯困不想起来,奶奶就让果果躺着给她扎辫子(奶奶扎辫子的技术是真高),眼看着一个辫子都扎了快十分钟,还是没起床,这个时候奶奶就与上面的台词重合了,这个时候内心有点焦躁的老母亲(我本人)就不想管了,任由孩子赖床,这些台词我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但是对于孩子的作用为零(这里应该有个握手)。后来我就来了几句语言冷暴力。(这里是需要检讨的地方)
当时就想着孩子要是迟到了她需要自己对这件事情负责任,就像我之前跟果果一再强调的:你一定要每天收拾并检查书包,要是你忘记带书本了妈妈是不会给你送到学校去的。(果果跟我说:谁谁谁的妈妈就给她送过,学校让送,这个后面又要延伸一段时间管理的话题)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来自老母亲的绝望。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有关孩子磨蹭的那些事儿……
如何区分“慢”和“磨蹭”
想要改掉孩子“磨蹭”的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孩子的“慢”和“磨蹭”。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故意磨蹭,而是他们本身各方面发育未成熟,在很多事情上无法做到像成人一样干脆利落,他们需要花时间去体验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活动,而且,绝大情况都需要反复尝试。
就比如说往水杯里加水,我一直觉得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果果每次都要向大人求助。像果果这样六岁多的年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每次果果都是很小心翼翼的处理,这样一来就成了大人眼中那个磨蹭的孩子和懒孩子。(可能桌子的高度对于她来说有点不适应,或者是很担心把水洒出来所以就特别的小心)
很多事情在我们眼中是磨蹭、拖拉,其实只是孩子正常的节奏。
之所以我们忍不住催促,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孩子达不到时,我们心里往往会烦躁、焦虑,害怕孩子慢了被落下,更担心等真落后了就晚了。因此,从一开始就不断催促着孩子向前跑,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如果我们忽略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一味指责、埋怨、催促孩子的“拖拉”,甚至是替孩子做好一切,这些行为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拖拉,让“假”拖拉,变成了“真”拖拉。
不是慢,而是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拖拉、磨磨蹭蹭大多是缺乏时间观念。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和效率。
孩子是通过感官体验了解事物的,对他们来说学习是具象的,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根本理解不了。
如何让孩子了解大人口中说的五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这个时候需要借助科学的道具,比如沙漏、番茄钟、计时器、小闹钟等。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感受到时间,让时间或者是时间的流逝可以看得见,化抽象为具体,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醒孩子还剩多少时间。 前一段时间在学习如何时间管理,还是有那么点成效的。记得上周晚上出去散步,出门之前我和果果已经确定外出玩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当时她带着电话手表,还对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了拆分的规划,20分钟干什么、20分钟干什么,剩下的20分钟干什么,最后我提醒:果果还有十分钟就要回家了,你要抓紧时间玩耍哦。孩子看看时间,很淡然的接受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节奏。 孩子不是磨蹭,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她的条理没有大人那么清晰,很多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二、三步调,孩子未必跟得上。这个时候需要大人把“快点”这个词换成孩子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我们接下来要刷牙、洗脸、吃饭、换衣服、背上书包出门。 最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生物钟和习惯流程。上学日知道自己每天要几点起床,然后接下来要做哪些事情,如果迟到了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怎么改进才能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说白了也就是习惯的养成问题,不仅上学日出门之前需要这样引导,放学之后怎么规划自己的时间?周末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小长假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道理都是一样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帮助孩子理清她的规划,让她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当下什么是最必要的?让孩子对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有掌控感,而不是每一步都靠父母催。
结合果果的例子,执行计划的时候我们利用的是番茄时钟法,当孩子吃掉一个番茄(可以是10分钟或20分钟,根据每个孩子的专注度来)或者两个番茄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中间休息的时间,一来孩子的注意力没有那么长,二来也可以让眼睛休息身体活动活动。另外当孩子状态较好,任务提前完成的时候,剩下的自由时间一定要留给孩子,而不是看孩子完成的快,临时加餐,对孩子说:时间还早,我们再把这20道数学题做一下巴拉巴拉之类。 具体怎么做呢? 1、和孩子一起做计划,增加参与感
做孩子的计划时,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最好是能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计划。因为孩子才是计划表的主角,若是家长强行把自己的意志输入计划表,忽略了孩子的参与感,那也可能会出现:计划做的很好,执行很糟糕的情况。
2、启动鼓励树机制和心愿树机制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当孩子坚持了一段时间,或者是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及时的给与表扬。这里建议大家启动鼓励树机制和心愿树机制。
鼓励树机制:每天想想孩子的闪光点,并记录下来。果果的鼓励树目前记录了15天左右,有了鼓励树机制,我在和果果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努力寻找她的优点和闪光点,觉得表现不错的,我也会直接对她说:果果,我觉得你这一点表现特别棒,妈妈要把她写进鼓励树。
心愿树机制: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比如说当孩子的好习惯坚持21天一个周期的时候,给与孩子一个实现心愿的小机会,建议不要偏向物质奖励太多,或者是把玩平板玩游戏作为奖励。
为什么越慢越不能催?
1、催促会给父母和孩子制造紧张情绪。一旦陷入紧张,做事就更容易慌乱和缓慢。
2、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及时完成。但是结果就是孩子只会以你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产生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凡事还是要依仗外部刺激。
3、催促孩子,其实是为了帮他避免拖拉带来的后果。等于变相的剥夺了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后果的责任。 磨蹭的孩子,怎么让他快点
1、 留出足够的时间
如果孩子是起床困难户,那就提前半小时叫她起床,预留多一点的时间来缓冲情况会缓解很多。
2、帮孩子制定清晰的流程
就像上文提到的,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的时间计划表,让孩子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明确目标,化作行动。
3、可以适当奖励
可以参考上文提到的鼓励树机制和心愿树机制。
4、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迟到,但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迟到,就像大人上班迟到了,总是有一千种理由,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固化思维模式,不要觉得迟到是一件坏事,如果孩子因为迟到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的引导,让她们深切的体会到磨蹭导致的迟到的后果,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引导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日常,我们要做的不是无休止的催促和唠叨,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他们。
想要让孩子改变,妈妈们就要努力找到宝宝身上的闪光点。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同事和上级每天都催着你,说你这没做不好那也没做好,心情是不是糟糕透顶。如果有一天,你的同事和上级从你工作的细微之处发现了你的闪光点,告诉你这个做的很棒,是不是不一样的心情呢?
孩子也是一样的,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有一颗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眼睛,做孩子习惯养成路上的指路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停止无休止的催促和唠叨,从点滴开始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