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3岁左右小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崩溃体验:孩子精力充沛,从早上起来到晚上一直是各种折腾,不会好好的走路,各种蹦蹦跳跳的不肯安静下来。
你说他能安静几分钟,没有一会儿就忘了,各种跑跳又开始了。吼他几句孩子就眼泪汪汪的,父母看着也是不忍心,但是不管他,再加上现在的房子隔音都不是很好,这样就会影响到邻居。
特别是中午休息的时候,因为孩子的瞎折腾,楼下的老爷爷已经找了两次了,让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但是父母又不能因为这件事把他怎么样。
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知道管理自己,体罚孩子也不对,但又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他才能明白这件事对别人的干扰。
有一天我们楼上邻居来了客人,俩男孩每天在楼上跑来跑去的,让我们不胜其烦,我灵机一动,让宝宝自己体验,然后问他这样好不好,从此他就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管,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怎么做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孩子的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这样做的意义是:
第一、存在同情心才能帮助他形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孩子的行为的不良习惯是一定要让他自己认识到,他才能建立初步的同情心,而不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这样的习惯一定要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就养成,如果任他发展而不予以纠正,说白了就是在纵容他的自我为中心的恶习。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任何同情心的孩子肯定是会发展成为一个“小霸王”的,最终受害的是他自己和父母。
第二、换位思考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
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是蕴含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告诉他想交到朋友就要先付出、想得到对方的认可就要为对方考虑。
在孩子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启发孩子该如何跟人相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父母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他灌输,这样才能让他认识到想受到别人的欢迎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换位思考,才能在人际关系处理的时候恰到好处。
第三、自我反省才能帮助孩子改变错误
孩子的外在表现,体现的是他的认知,他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一直在重复进行。
家长要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并且在他犯的时候提醒他,一次不行就两次,帮助孩子建立每天进行自我反省的习惯,开始的时候在他睡前问问他今天有没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的,然后慢慢的让他养成睡前反省的习惯,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形成这种习惯的,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对他今后是非常有益处的。
家长都喜欢孩子懂事、懂礼貌,但是这样的孩子不是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容易纠正他行为习惯中的不良之处,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合格的家长一定是从细微的地方做起的,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自己应该怎么思考才是对的、自己的错误再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很多父母会感觉很麻烦,其实自己要注意日常的沟通、交流,这些在细节中就可以培养,想要正确的进行引导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家长以身作则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习惯的形成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具有同情心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不会错的,独生子女的家庭不妨给孩子养点小动物,从小培养孩子对弱小的怜悯和关爱,孩子就会有同情心,就会乐于跟他人分享、乐于为他人付出,就不会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第二、让孩子学会跟别人沟通。
这点的执行过程中特别要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比如说孩子跑来问家长他想玩别人的玩具,但是对方小朋友不借给他玩该怎么办?这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回答他的问题,要引导他进行思考该如何打动对方。如果孩子想不出来该如何去做,你让他去问一下对方想玩什么,如果正好你家孩子有,就让孩子拿去交换着玩。
第三、教会孩子举一反三
孩子没有总结的习惯,家长就要让他养成这种习惯。孩子遇见相同的事情犯了同样的错误的时候就是家长进行引导的最好时机,因为失败的情绪困扰会让孩子有很大的触动,此时再跟孩子强调一次,他的印象就会深刻一次。
父母然后引导孩子推而广之,看看孩子自己有没有在其他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孩子一次次的自觉的自省,才能避免孩子犯更大的错误。
孩子在形成自己行为模式之前,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带来了困扰。
家长的情绪不能过于急躁,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揍、不听话就打,时间长了就没有任何教育的效果。孩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挨揍。
长此下去不仅仅亲子关系受到破坏,孩子也不会明白自己为啥要挨打,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滋生了逆反情绪。
孩子没有如成年人那样的缜密思维,他们很容易让自己限制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作为第一任老师的家长需要用心带孩子走出这种自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