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菜根谭》修身篇:意净则心清

《菜根谭》修身篇:意净则心清

作者: 岁月莲上写诗 | 来源:发表于2022-05-19 19:59 被阅读0次

    2022.05.19周四晴D139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38

    《菜根谭》修身篇

    36 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

        原文: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能够使自己无论高兴与愤怒都坚持不犯错误,喜欢与憎恶都有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协和调理的功夫;天地是人类的父母,能够使人们没有牢骚抱怨,使万物不受各种灾害迫害而顺利生长,这也是天地造物的恩德,天地间一片和谐的景象。

        解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古人有天人感应论,讲人与天地自然之间交相感应。人与自然确实有相类似之处,由大自然的变化可以反省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相通。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喜怒哀乐都不过分,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那么对人就不会造成损害。如果喜怒哀乐没有节制,则必然会使人身心受到伤害。大自然阴晴变化,风云雨雪天气交替,如果不超出一个度,那么能使自然万物顺利生长。如果雨雪阴晴变化没有规律,暴风暴雨暴雪或者干旱无风云雨雪,这样的环境都不利于万物生长。人与自然都遵守一定规则与规律,才能呈现稳定和谐的气象。

        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缺一不可,同样哪种情绪过于泛滥也都不可以。过喜过怒过悲,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生气发火只针对值得的事情,而且不宜过度,这是有修养的人具有的品质。荀子说:水与火有气,但是它们没有生命;草木等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飞禽走兽虽然有知觉但是不懂得礼义廉耻;人有生命,有知觉,又懂得礼义廉耻,因此人是天下最高贵的。

        37 去混心自清,去苦乐自存

        原文: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水面没有被风吹起波浪自然平静,镜子没有被灰尘遮盖自然明亮。所以人的心灵没有必要去刻意清洗,驱除心中杂念与邪念,心灵自然平静清明;没有必要去刻意寻找快乐,驱除心中烦躁,那么自然会感觉到幸福快乐。

        解读:孔子的弟子曾参,年纪虽小,勤奋好学。别人问他为什么进步很快。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看自己替别人谋划考虑问题是不是全心全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实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一旦发现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立刻改正。养成每天自我反省的好习惯,长时间坚持下来,自然能获得很大进步。

        38 心虚则性现,意净则心清

        原文: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心中没有杂念,人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不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却想发现人的本性,那就如拨动水波去捞取月亮一般,只落得一场空;意念保持澄净清明,心灵才能澄净清明,假如不能了解存在的意念而想使内心澄净清明,那就像在落满了灰尘的镜子上又增添了一层灰尘。

        解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位僧人,他们在一起修行。在荒山废庙之中,这两个僧人多年在此修行悟道,几十年都没有下山。食物简陋,有时候还没有食物,他们也毫不介意,就饥一顿饱一顿,心无杂念,坚持修行。有一天晚上,左边的僧人在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有哭声与恶斗的声音传来。这位僧人本来想置之不理,奈何这声音非常响亮,他被搅扰得无法静心修行。就在心中烦乱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怪物跑到自己面前。这怪物非常庞大,面目怪异,张牙舞爪,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咬左边僧人。左边僧人大惊失色,站起来跌跌撞撞向山下飞奔。怪物在僧人身后一路追赶,左边僧人掉进一口枯井中,结果在枯井中发现一具尸体,由此惹上一场官司。左边僧人被抓起来询问,吃了许多苦,挨打受饿,差点被冤枉成杀人凶手。虽然最终查明僧人不是杀人凶手,但是左边僧人已经吃了非常多的苦。后来左边僧人回到修行的地方,右边僧人说那天晚上他没有看到什么怪物,只是看到左边僧人突然发狂,飞奔下山。右边僧人虽然不解,为什么左边僧人要这样做,但是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左边僧人在静坐之中,看到自己的前世故事,原来自己与井中被杀死的女子有前世孽缘。前生自己亏欠了这个女子,所以今生听到她的哭声,便堕入魔障,无法静心修行,由此惹来祸事。这种前生今生的说法,虽然是佛教因果轮回转世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修行悟道需要虚心无杂念、意净心清,这样才能修成正果。修行悟道需要心虚意净,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驱除心中私心杂念,才能培养崇高品德。

        39 节义济和衷,功名承谦德

        原文: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译文:一个有节操的人,看问题容易偏激,增加一些温和的想法与态度调剂,这样才不会和别人无谓地愤怒争斗;取得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解读:一个有节操的人,因为自己有优秀的德行,经常比平常人更加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良品行。清正廉洁的君子,往往看不起小人,不屑于和小人来往。现实生活中人数众多的不是君子与小人,而是普普通通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的平常人。平常人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人们都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矛盾争执将会无休无止。品格高洁的人,对待他人多些宽容与理解,生活便会多些和谐与温暖。唐朝时,女皇帝武则天对大臣狄仁杰很是器重。狄仁杰为人心胸宽广,待人宽厚。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想不想知道从前有哪些人说过他的坏话。狄仁杰很坦然地说:“臣不想知道。如果臣有过错,臣会改正,至于说有人向朝廷告状,讲臣的是非,臣不想知道他是谁。”宋朝时的宰相吕蒙正待人也宽容,他第一次进入政事堂时,有一个人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人也能参政事吗?”

      40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原文: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禅宗有一句话说:“感觉到饿了就吃饭,感觉到困了就睡觉。”作诗的要领是:“写眼前的景致,运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因为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中。最难懂的理论,存在于最简单易懂的道理中;刻意去寻觅真理,反而离真理更远了,没有刻意寻觅真理,顺其自然反而得到真理。

        解读:世界上没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刻意去寻找高深的道理,那注定是无法找到的。因为世界上最高深、最难懂的道理,其实是存在于最平凡的道理中。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去刻意寻找。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这样也是一种悟道。就是写诗这样的雅事,也不能脱离生活。诗歌的审美价值有助于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人格。孔子说阅读研究诗歌,能够增添人的生活情趣,能够使人们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使人们了解认识各地民土风情,可见诗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国历史上那些能感动人的诗歌,往往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唐朝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引发阅读者的共鸣。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受到后代人的喜爱。读李白的诗歌,能排遣心中积郁,唤起人生豪情壮志。写诗的要领在于,内容要写眼前景致,取材于生活,语言要优美通俗易懂。一首好诗语言要优美,同时要清晰流畅,便于人们理解。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出来的诗,这样的诗不能算是好诗。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认为如果一首诗写得大家都看不懂,那么这首诗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他每写完一首诗,就把这诗读给别人听,有时候还找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来听。如果别人听得懂,他就很高兴,如果别人听不懂,他就修改这首诗,一直修改到大家能明白诗中意思为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菜根谭》修身篇:意净则心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qt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