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作者: 一花一世界滕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13:05 被阅读6次

小时候

心里时常想:“爸妈若懂我心该多好”

做父母后

心里时常想:“宝贝若懂我心该多好”

父母与子女之间大多欠一个“懂”字!

这“懂”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https://mp.weixin.qq.com/s/nwRPOThcgRLc1o2N6mzCnw

那应该怎样才能减少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呢?

Curran 和 Hill就直接了当地指出,“家长不要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更不要把这种期望当作成功的标准。”

Rasmussen 也赞同这一点,“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为你的努力感到自豪。’允许瑕疵存在,接受不完美,歌颂不完美会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因为保持完美令人筋疲力尽。告诉孩子,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发生变化。”

“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十全十美并不是招人喜欢和被爱的必要条件。”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www.jianshu.com/p/77d29e736a6a?utm_campaign=hugo&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content=note&utm_source=weixin-friends&from=groupmessage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踢足球的快感,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我们只看到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这些附带的好处,就会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到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我们产生共振,那么我们和孩子就根本不存在于同一个空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zMDg2Mg==&mid=2650891088&idx=1&sn=c62fc54182d076e2f8b3d0ec73c00576&chksm=bdb233718ac5ba67ea451924ad7137e4e78f09ba6c6c155c3ef188f8f2b5caf80be4b47a600c&scene=90&xtrack=1&sessionid=1546557412&subscene=93&clicktime=1546564871&ascene=56&devicetype=iOS12.1.2&version=17000123&nettype=3G+&abtest_cookie=BQABAAoACwASABMAFAAFACOXHgBXmR4Am5keAJyZHgClmR4AAAA%3D&lang=zh_CN&fontScale=100&pass_ticket=B0ehUcxbUrjwyMxcto%2Fbj3%2FDXsONXymGb2jCVwXsFqxyj5RTm54toG61Owiftaat&wx_header=1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看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

几个妈妈得到三个空杯子,杯子分别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她们需要将满满一杯水分别倒进三个空杯子里。

结果,妈妈们的选择出奇地一致:自己和丈夫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而孩子杯子中的水却占了三分之二。

而后,换爸爸来分水,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

那一杯满满的水,代表了父母内心的爱,而分水的过程,则代表爱的排序。

心理学家说:在我国很多家庭里,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换句话说,家庭关系的运转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不禁想到另一个调研,有机构找来100名已婚男女,问他们同样的问题:父母、配偶和孩子,谁在你心中最重要?

结果显示,70%的人选择了「孩子」,20%的人选择了「父母」,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了「配偶」。

https://mp.weixin.qq.com/s/DqyD_Z6V2CPwfpc6Wv_mrw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www.jianshu.com/p/7596f899487d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mp.weixin.qq.com/s/d4VMAXF9_hKr8sINyEvrwQ共性问题,在这里和家长友友们唠一唠:

1 判断一下自家娃的天赋特长、性格禀赋以及自家能达到的最佳教养成果,做一个比现有水平高且仅10%的选择

比如,孩子现在奥数实在太困难,看起来不是打比赛的料,那就别逼孩子了;

比如,孩子奥数轻轻松松就很好,基本上在3级超班都觉得依然深爱奥数,那还怕什么灭竞赛呢?看长远,看未来啊。

比如,孩子创造力极强,却一点也不循规蹈矩,规则意识差,不妨试一下国际路线。国际路线基本需要提前2-4年准备,除非非热点国家。

2 做好判断,全力以赴

所有的路上都挤满了人,所有的路上都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定律——水涨船高。

哇咔咔,太太太可怕了~!

本来PET是非常了不起的,结果被FCE打败了。于是,从小就把英语当母语的家长和孩子笑了。在我们团队做的调研中,北京家长给孩子花在英语学习上的费用(包含课程、书籍、点读笔、投影仪、境外游学等)大约每年在5-15万。

幼升小呢?除非按照现有ZC多校划片,但凡希望尝试别的DZ路径,无不需要全力以赴。

小升初呢?短时间内的格局会有变化,4-5年级的需要选好赛道、全力以赴,奥数没有了,还有别的很多可衡量的东西——校内:传统科目的成绩、校内奥数的兴趣和成绩、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小初衔接课程、三好、班干部、学校特色的特特长,校外:英语KET PET FCE,作文、国学、体育、信息学、创造力、小小科学家等。

短期内,什么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1. 家长坚信XSC择校机会总在,坚定地努力,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2. 家长爱学习,喜欢钻研,带着孩子精准地努力,能努力到关键点上,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3. 孩子对于自己未来的学校有憧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4. 精细地研究ZC,找到ZC里头的模糊地带,在此处着力,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5. 精细地研究每个目标学校的考点,细致到具体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到自家孩子的学习大平面上,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6. 精准了解机构的价值、定位和特色,不盲目报课,不人云亦云,做深入研究,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7. 跟随名师,但不盲目追随名师,知道名师不是万能的,适合自家情况和目标的才是对的,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8. 知道补脑大于补课,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各个阶段都可启蒙、可拓展,精准把握各时间段的思维能力启蒙培养方式,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9. 知道补心大于补脑,孩子的心态在XSC各个阶段都有可能起伏不定:在爬升期担心自己成绩不佳,在平稳期磨磨唧唧无动力,在腾飞期心生大意,在瓶颈期心生倦怠......因此,每一位XSC孩子都需要调节心理状态,增强心能量,这样的孩子有希望上岸;

10. 全家把XSC当作一个项目,战略、规划、预算、定位、里程碑、分工、课程细节、目标细节等等,都梳理得清晰明确,有张有弛,管理得当,“凡事预则立”,这样的孩子最有希望上岸。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mp.weixin.qq.com/s/0Zv9WBYlnn-8DPV3pvzE_A

不随意打扰

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时和他沟通。并且要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这时和他讲。否则,很多时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会没听见你的话。

少唠叨

家长话太密,就等于把自己的话变成白色噪音,适合哄睡觉用,不适合让话进入孩子的脑子。所以平时少说,有重要情况,谈一次话,完整透彻地解决。

指令要具体,不带负面情绪

给孩子的指令,必须让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体做什么,比如,不说“你应该整洁一些”,而说:“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后我们好做手工。”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责、数落,不带负面情绪。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他一定更加不会愿意去听从的;因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指令要具体,不带负面情绪。

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

有时,您需要在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以确认他真的听到并理解。常常,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为他年龄小,听知觉能力还比较弱;他的大脑还不能很好地加工处理听到的信息,就是说,他的确“听”到这些声音了,但他的大脑并未真的理解并记住你的具体指令。

家长要孩子确认,有时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然后我们做调整,把我们的指令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简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指令的复杂程度,锻炼孩子的听知觉能力。

耐心等待反馈

下指令后,给孩子一些时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没有即刻反应,马上发出第二道令箭,然后一道紧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级,不一会儿就硝烟弥漫。给完指令,你要在心里至少数到10 ,这时细心观察,找到问题所在。现在,当我喊女儿做某事时,她常常加快节奏嘴里喊着:“好了好了,马上马上!”这时我会稍微等待。

孩子不可能随时处于起跑状态

有的家长习惯喊“1、2、3”,这个方法偶尔管用,经常用就不灵。生活中谁也不可能随时处于起跑状态。但凡有需要倒计时的时候,就有必要反省一下:孩子为什么没有行动,是否事情做到一半无法停下,是否没有看到全局,我可以怎样改进。比如,事先谈好,把这件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

大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随时沉浸在当下的。

有时我说完,稍微等待后,女儿仍然没有去做,我会走到她面前,说:“我知道你喜欢做……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玩这个,我们必须停下来,马上穿衣出门,才能按时赶到,你清楚了吗?”如果她点头,我就离开,做我的准备,同时等待。

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随时沉浸在当下的,这就是他们磨蹭的根本原因。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最有效的办法,是你要把当前的情况和孩子解释清楚,帮他们从当下跳出来,看到整个情势,然后交给他,让他学着去抓紧。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就促进了孩子大脑的整合发展,帮他们提高了时间管理和规划能力。这些能力,在今后孩子的学业、工作中,都至关重要。

教孩子换位思考

必要时,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妈妈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喊小朋友时,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时,如果老师没反应,你觉得怎样?告诉他,回复别人的话,是最基本的礼节,是对别人的尊重。比如别人给你东西,如果拒绝,也要说“谢谢,我不要”,不能置之不理。生活中有一个潜规则是: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

当你喊不动孩子时,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指令过多、控制过多。如果我们能给孩子自主权和空间,鼓励他独立做事、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把属于他的事情交给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见和提醒时才出现,那么,你的意见和提醒,将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任何人都讨厌被催促,家长的催促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来管理。比如,用闹表或定时器,来取代你的监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孩子变得无动于衷,多数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导致,别看孩子小,其实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一把尺,有自己的世界观!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解,孩子分分钟和你成为“知心朋友”!

(来源:本真教育良心网)

https://www.jianshu.com/p/32b837efc3fc?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groupmessage人类在科技方面已进入超精细时代,绝大多数人可得而享之;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状态却仍停留在农耕社会。无论学历高低,身处都市还是乡村,收入丰足还是匮乏,太多地人在思维上共同表现出”小农意识“,眼界狭窄,思维简陋、特别容易走失在词语地迷障里。比如一说富二代出了问题,那就是钱害的;一说美国教育,那一定比中国强。所以有人说溺爱对孩子不好,很多人就从字面上理解,溺爱即爱的太多,于是推导出不溺爱就是要少爱一些——这真是典型的懒人思维、庸人思维。关于爱和溺爱,我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中曾做过详细的论述,对这两者进行了区别和定义。我认为,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所以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的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现在的孩子,普遍物质上得到很多,自由却太少了。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由和爱的关系没有吃透,理解极为肤浅。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甚至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映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溺爱”不是爱的太多,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溺爱”是对“爱”这个词的滥用和亵渎,是一种伪说辞,误导了很多人。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额真爱,给的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回到你的身上,你的父母没有把爱和溺爱区分开来,错误的把它们看作一种东西,而且错误解读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视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吝于对孩子的赞美和欣赏,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做只是造成了孩子的挫败感和不自信,成年后需要花好大力气进行自我疗愈。你已经知道严厉教育和棍棒教育的弊端,请相信自己的感觉,跟随你的心,好好爱你的孩子吧,不要有任何担心。更新鲜的空气对人的健康更好,更多的爱也会让你的孩子成长得更出色。同时要勇于批判父母、批判传统的错误观念。当然只是批判他们持有的错误育儿观念,而不是不尊重或不孝敬他们。祝福你。江江的话: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说的多么透彻,大多数人都说,溺爱是爱的太多,其实溺爱则是占有和控制。在传统的思想的影响下,父母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权威,“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们经常听到,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的。前两天刷爆网络的深圳虐童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面对弱小的女孩,父母肆意的毒打,难道就没有一点点考虑孩子的感受?难道真的就是嘴里说的“我都是为你好”?难道不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欺负孩子吗?最让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麻木,可以想象孩子是经历了多少的伤害,已经在内心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觉得爸妈打我都是我不好,我是活该的。巨大的创伤已经形成,会带来终生的影响,也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痛苦。我们真的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尊重是基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大人来对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对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心存敬畏,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其次是给孩子自由,对自己生活掌控得自由,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毕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经历。

作者:江江爸妈课堂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2b837efc3fc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news.xueanquan.com/advisory.html?id=700063&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每个家庭背后的文化底蕴、人格素养、家族潜意识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线[微笑]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mp.weixin.qq.com/s/iVpzDKAtfTcm89Y1QBvXzw

拥有抗挫力就是有说这话的能力:“我还好。我可以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另外想个办法,或者决定那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我,我依然被爱着,生活会继续。”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https://mp.weixin.qq.com/s/3wOvwIf1gu2C1Sq48KV9eQ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颗树摇动一颗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你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你越坚持做自己,孩子就越独立。

龙应台早已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只是,再深情的目光也有穷尽的时候,你最终要将目光放回自己身上。孩子终将远离,你无法追随他的脚步,能陪伴你走完这一生的,惟有自己。

妈妈与孩子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你在长大,而我在成长。当你远离,我依然过得很好。

家庭和孩子永远不应成为一种束缚。因为有了家,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丰盛美好;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去发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活得自信而阳光,不虚度岁月,不辜负生命,不错过人生这场美丽的相遇。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31家庭教育材料集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sn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