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港湾,是避风塘;“温暖”是种感受,有温度。
“家庭温暖”组合在一起,听起来是个略带模糊的名词,但用意很明确,就是指每个人从家庭获得爱的温度。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父母疼爱子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我们每个人便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性格,我们在面对外界时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自我形象就渐渐清晰明朗化。
可能这么说有些绕又显得不直接,但下面的故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你的缩影!
1.没被爱过,自然不会去爱!
F先生是我的旧友,相识这些年,他对待朋友师长或者说除了父母的任何人,都谦虚和气,彬彬有礼。
在外人口中绝对算得上懂事的好孩子,唯独在父母那里,只得烙下不听话爱惹事的坏名。
看起来这种人似乎是人格分裂,怎么可以做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处事风格。
而我因与他接触和了解较多,深知他对家庭之爱的表达再正常不过了。F先生的父母,平时在家中说话就是那种三言两语就要大喊大叫,争论的面红耳赤方才罢休。
从小就在这种嘈杂的争吵声长大,F先生毫无例外的学会了这种对待家人的方式。
而F先生的母亲,也是一个粗线条,不擅长做饭更不擅长表达母子之情。在她与F先生的通话中,我从未听过一些对于子女宠溺的名称。
想必很多人的父母都会叫自己宝贝或是乳名之类的,这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F先生的母亲也从不会关心他晚饭吃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在外面又糊弄口饭吃。
这样的相处模式,回馈到F先生本身,他自然而然也就不懂要去关心别人吃的是否好是否可口。
F先生的亲情在话语间变得疏远,在表达中渐渐淡漠。不是不爱,是不会爱!
2.孩子必是父母的对立面
每对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都希望孩子成为“镜子中”的自己,想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建立在孩子身上。
现实就是要给父母一记响亮的耳光,子女总会逆着父母的特质成长。
父母是能言会道眼色使然的,孩子定是沉默寡言不问世事的!
父母是嘘寒问暖倍加呵护的,孩子定是毫无主见举棋不定的!
父母是粗枝大叶毫无条理的,孩子定是心思缜密脆弱敏感的!
子女总是要成长为父母的对立面,而后用父母不擅长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Y小姐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粗枝大叶不拘小节的女人,从不会像那些贴心的母亲一样和女儿聊私房话聊知心话。
Y小姐自然地就成了一个内心敏感而外表坚强的女生。
内心的敏感来自于匮乏的“家庭温暖”,外表的坚强则是为了逃避不被关怀的悲哀。
所以她表达爱的方式是“礼尚往来”,你先对我发出友好的信号,我才能回应你,一但你变了,我便马上武装自己来躲避伤害。
以至于现在的我们,总是默默地等待对方的试好,却从未主动的迈出友好的那一步。
3.一碗水你真的端不平
现在二胎政策开放,不少夫妇开始认真贯彻。而我这代,多数人家中是一个孩子,但也有个(穷)别(乡)地(僻)区(壤)仍旧坚持一定要生出男孩才可以的风俗。
Q姐是家中的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身下是一个弟弟。
弟弟可谓是家族中的宝,整个家庭都因为有了他才能被别人“看得起”。(说到这里我都觉得荒谬,不过这就是事实)
所以母亲把大多数的爱都赋予了弟弟,姐姐们都结了婚,唯独Q姐还在念书。
结了婚的姐姐要担负起弟弟的学费,念书的Q姐要担负起弟弟部分
生活所需。
每次她和母亲抱怨别人家的女孩都是父母给出生活费然后买漂亮衣服,自己不仅要打工还得把钱给弟弟一部分时,母亲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弟弟还小,咱家就这么一个男孩,全家以后都要靠他,你们做姐姐的能帮就帮点,一家人怎么能说两家话。”
母亲的话Q姐无力反驳,只是在Q姐生活无助遇见烦心事时,从来都不会受到母亲的谅解与安慰。
所以Q姐说以后自己就生一个孩子,努力把全部的爱都给他。
母亲的一碗水真的端不平,Q姐获取不到的”家庭温暖“直接转换输出到了她的下一代。
我想多年后她一定是个浑身充满爱意,似蜜似糖般翻腾着包裹着她的孩子。
Q姐的故事让我深知,“家庭温暖”定要建立在能力范围之内,父母的臂膀都不足以庇护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怎还能经受社会的风吹雨打!
人生在世,所有情感表达的源头与“启蒙老师”,一直是“家庭温暖”这个看起来不被在意的课题。
所以不要介意你所遇到的人千奇百怪,因为他是带着千疮百孔的“家庭温暖”来到你身边。
那是他的基石,无法冲破的枷锁。
每个人之所以表达不出大家所希望的情谊,只是因为他都不曾拥有过。
而他所能诠释的感情,也都是在”家庭温暖“过满和匮乏后,最中和的表现!
爱,只有在家庭的源头得到足够的孕育,才能散发出耀眼而温暖的光芒。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