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在位二十三年,虽然秦国依然弱小,但是天下形势剧变,强大的晋国被一分为三。此时魏国与秦国接壤,而周天子那边对那三家可能也是恨得牙痒痒,可能转而跟秦献公达成了一系列内幕交易。
后来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这一年秦孝公二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先是总结了秦国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批判了自从秦厉共公往后那几十年间的混乱政策,导致国家衰弱失去了河西之地。
接下来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树立了自己的榜样。他决定要学习老祖宗秦穆公,做一个对大秦国有贡献的君主。
然后召集自己的大臣,商量怎么办。谁有好办法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他就全力支持,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官给官。
当然了要招揽人才,你也要有底气才行啊。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带领军队,东突西进,围攻陕城,又去把戎族一顿胖揍。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魏国无所事事的卫鞅听到了这个消息,就跑到秦国来了。这个卫鞅就是后世熟知的商鞅,也就是商君。
这个商鞅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后世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而他到秦国似乎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个时间恰好秦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恰好遇上秦孝公,恰好晋国被瓜分之后魏国新败又遇上一个不听人言的魏惠王。
说一下这个卫鞅的事迹吧,之前有小伙伴想看诸子百家的故事,这个商君也算是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人物。
商君之所以叫卫鞅,正是因为他本身出自卫国,根据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小妾生的。说起来,他也是个卫国公子,但是卫国本来就不大,又不是嫡子所以根本就没什么竞争力,对于商君来说可能也看不上卫国的位置吧。
更何况多年以来,卫国根本就没啥好日子过,夹在各个大国之间,委屈求生。而且我在卫康叔世家中也并没有找到关于商君出生的记载,只是记录了一条公孙鞅入秦这么一件事。
顺便说一下,这个商君本姓公孙,氏是卫,商君是在秦孝公封他在商地为列侯,号商君。在那个时代一般跟人打招呼是不会称呼姓的,一般称呼氏。如果哪天小伙伴们穿越到了战国,千万不要称呼人家的姓,可能会被当场打死。那个时候一般称呼为氏加名,如果是姓加名的话那就相当于侮辱人家。
回到正题,卫鞅从小就喜欢法家思想,稍微大点,跑到魏国去了。在魏国国相公叔座下面做了中庶子,这个中庶子在那个时代,也不是什么大官,跟个平头百姓差不多。
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公叔座了解到卫鞅是个人才,想要推荐给当时的魏惠王。但是还没来得及跟魏惠王说,他就一病不起了。
后来魏惠王跑去看望公叔座,谈到接班人的问题,公叔座这才给魏惠王推荐卫鞅。还说这个人是个人才,你要用就重用,不用就把他杀了。
魏惠王跑去看望公叔座,也可能就是客气一下,谁曾想这个公叔座还当真了,正八经的推荐国相人选。魏惠王觉得这个公叔座可能真是老糊涂了,想我大魏国人才济济,哪个是人才我堂堂一代大王,我还能不清楚吗?你就给我推荐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野小子,看来是不中用了。
魏惠王也就没有理睬这个公叔座,同样也就对卫鞅放任自流。
后来卫鞅听说秦国那边好像在招揽人才,新上任的秦孝公似乎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于是他就托关系找门路,找了秦孝公很信任的一个太监,通过他才见到秦孝公。
这个卫鞅一见到秦孝公,那个嘴就没停过,从三皇五帝的治国理念开始就是一通嘴炮,把这个秦孝公听得难受的要命,昏昏欲睡,就差打呼噜了。
秦孝公也是忍着性子,毕竟他可是要招贤纳士的,既然话都放出去了,现在来了一个卫鞅如果一不小心弄出点幺蛾子,自己的计划就可以直接提前宣布结束。
后来秦孝公又接见了他两次,其中第二次的情况跟第一次差不多,直到第三次秦孝公才有了点兴趣。
经过这三次谈话之后,卫鞅已经把握住了秦孝公的思路了。最后第四次谈话时,卫鞅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秦孝公的心坎里去了,秦孝公由此心花怒放,对这个卫鞅也是刮目相看。
通过卫鞅跟秦孝公信任的那个景监太监的对话,可以对秦孝公的思路做一个总结,大约可以用后世伟人的一句话,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秦孝公满脑子都想着建功立业,扬名天下。想要让他跟所谓的三皇五帝,那样通过千年的岁月成就一个圣人,他做不到。他宁肯去学习春秋五霸那样的方式,成就一番霸业。
通过四次谈话,秦孝公跟卫鞅就达成了共识,彼此有了合作的基础。秦国因为有了卫鞅,从此开启了腾飞之路,卫鞅也因为秦国的赏识,也终于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