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8013/747aecb808d042ea.jpg)
Part1 刻意练习的背景
刻意练习是关于如何在某个领域精进的方法论,它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不管是各领域的专家,还是没有成为专家的,都普遍认同——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离不开刻意练习。
关于刻意练习,中国古人早有类似说法。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唯手熟尔」,便是体现。过去二三十年,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针对「专家是如何成为专家」的调查研究,在2006年催生了一部900多页的学术著作《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这是「如何成为专家」这一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关于此的畅销书都受到了它的直接影响,其中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些著作都指明,刻意练习10000小时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刻意练习有了进一步解释。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发现,人的任何一个技能,本质上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的电脉冲信号的传递。在大脑中,游离着大量自由活动的髓磷脂,它们能够观测神经纤维的电信号传递,将使用得较为高频的神经纤维线路包裹起来,形成专属通道。这些专属通道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其传输速度可以提升近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刻意练习便是在自己在大脑中建造属于某个领域的高速公路。
既然刻意练习已被证实为一个必要且有效的训练方法,那么我们要尽可能的用上它。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目的是精进,刻意(deliberate)意味着要有预期(purpose)和设计(design),通过设计(design)一系列自己还「做不好 」的小目标(purpose)让自己去完成(practice),不断朝专家方向逼近,以避免无意识的自动完成。这里的无意识完成,还有一个说法便是,只愿意处在自己的舒适区。
Part2 如何刻意练习
那么该如何练习刻意练习呢?笔者在此引入质量管理著名的戴明环理论(PDCA)来指导实践练习。戴明环的P(Plan)为计划,D(Do)为执行,C(Check)为分析、衡量和检查,A(Act)为调整、响应。戴明环是不断PDCA循环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一个动态过程,下面展开来叙述。
先说Plan,概括来讲便是长、中、短期目标。首先,你需要有个精进的方向,你想在哪个领域做到卓越,这便是你的长期目标,比如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其次,你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目标清晰一些的中期目标,如自己动手写代码实现BP神经网络;最后,你需要有一连串可执行,具体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如先在matlab上运行BP神经网络的例子,这便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有一要点,那便是可以被完成(遵循SMART原则)。假如你大量的练习都无法完成,没有任何成效,那无异于频繁的在给自己泼冷水,若是这样任何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再说Do。执行的要点是专注(focus),没有注意力倾注的练习,是不会有产出的。专注也称思维体力,不同人的思维体力肯定是不同的。刘未鹏在《暗时间》里提到他曾在嘈杂的环境下啃大部头(某些技术书籍)以训练自己的专注能力,因为只有专注时才具备高效率,否则极可能是时间花出去了但却没有任何收获。
紧接着是Check。戴明在晚期提出Check应该改为Study(研究),因为Check让人们只在意是否达成预期目标,而忽略了研究为什么没达成目标。总结来说,Check的要点其一是测量与目标的偏差,其二是研究为什么没达成或者为什么做的比预想的好。如果与目标的偏差无法测量,那么目标一开始便定得有问题。
最后是Act。戴明环理论中,Act的目的是为Plan服务的,我理解其含义是针对于Check的响应。这里的响应有两个含义,一是奖励与惩罚,完成预期目标应当有奖励,而未完成也理应有小小的惩罚,这会使得我们对错误及其的敏感,进而尽可能避免犯错和失败;二是为制定下一个PDCA环的Plan提供素材,包括下个Plan该练习什么,以及该沉淀哪些有价值的信息,防止狗熊掰棒子(来自吴军老师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形成积累效应。
《异类》提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假如一天练习3小时,大概要十年时间,这意味着大量重复的PDCA循环练习。在制定长期Plan时,最好能向一位高人请教,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当你所知有限时,你所谓的长期目标,可能只是井底之蛙的短见。
Part3 兴趣以及如何获得「兴趣」效应
练习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吉他练习最简单的一点——右手拨弦。要做到右手拨弦时,声音清晰、明亮,且拨弦时不碰到其他弦,这本身就需要几十甚至近百次的练习。若是加上快速,且不同指法也做到前述条件,更是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有一样东西很神奇,它让我们愿意这样苦练,且乐此不疲,那就是兴趣。国际象棋界高手中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其中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这有力的说明了即使你不喜欢,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兴趣却能把苦练变为一种乐趣,让人愿意持续不断的苦练。面对没有兴趣的事物时,有办法获得这种兴趣效应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赋予意义」来弄清楚你是否真的想要。这个方法论来自于李笑来的得到专栏文章《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
若是某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你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可能做好的,不可能做成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以及「想办法赋予了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拿出一张纸罗列,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去罗列:
- 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 进而,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 如果我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凄惨?
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然后它就会在很多的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拿跑步这件事情来说。跑步一可以让你获得健康的体魄,二能让你保持很棒的身材,三是让你有很好的精神,四是认识一些跑友……而假设你的世界没有了跑步呢?你可能会变得跟老王一样大腹便便,你可能会整日无精打采,你可能一生都做不到自律,你可能永远做不到坚持……简单思索,你便能想到很多正反面的意义。
最后,如果你思索半天依然赋予不了意义,那请放弃吧!这可能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
Part 4 结语
刻意练习有得到,同样也有失去,这个失去是「牺牲短期绩效」。对于一个习惯手写的作家,刚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效率肯定是不如动手写的,但在他熟练掌握了电脑打字后,效率将是以前的好几倍。还有一点便是,日常工作和生活其实有大量可以刻意练习的地方,比方说:
- 逻辑的训练:我们每天要说很多的话,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聊天工具,讲话准确、清晰、必要、简短不就是可以训练的点吗?首先这番话是否非讲不可?其次这番话讲得对不对?这番话传达得清晰吗?对方全部接收并理解了吗?表达是否足够简短呢?
- 管理情绪的训练: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情绪来临时,压制它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并分析你情绪的来源。当你能客观且理性的分析情绪的起因时,你才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
- 自律的训练:每天给自己定小目标,完成则奖励自己,完不成则惩罚自己;
- 管理的训练:在下属遇到问题找你时,通过问「你觉得呢」迫使对方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要靠你来帮他解决;
- 3W的训练:剖析一件事情时,弄清楚what、why和how。
这样的训练比比皆是,那些不知道该刻意练习什么的人,无非是思维懒惰进而导致行动懒惰罢了。
最后总结下。刻意练习的目的是精进,通过设计(design)一系列自己还「做不好 」的小目标(purpose)让自己去完成(practice),朝专家方向不断逼近。在开始之前,尽可能给自己要做的事情赋予重大意义,然后通过PDCA循环螺旋上升的去推进。其中P指长中短期目标,D是专注执行,C是检查,A是响应。
任何一个刻意练习的高手,必定是每天自带小目标和鸡血的人,每天都有量化的目标可完成,每天都能让自己保持亢奋去朝着目标推进。
网友评论